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配置与运行研究
【摘要】:发掘热电联产的节能潜力,提高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可实施性,已成为我国节能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针对目前热电联产供热能力不足、集中热网输送能力不足的瓶颈问题,清华大学提出了“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简称Co-ah系统)”,可以同时实现电厂的凝汽余热利用和热网的大温差输送热量。本文围绕Co-ah系统集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成果用于指导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运行。
首先,针对凝汽余热利用引发的大型供热机组安全及能效的机理问题,提出机组最大抽凝比的定义,确定了在安全性约束条件下,基于凝汽余热利用的大型供热机组抽、凝参数的关联与选择依据,并指出应从低压缸凝汽流有效焓降和凝汽流量两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凝汽余热利用对机组发电的影响。
针对系统能效的评价,指出Co-ah系统通过凝汽余热利用可以实现3种基本目标;针对系统供热和机组发电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提出供热等效电的定义及其分析方法,用来分析抽汽和凝汽两种热源的“质”与“量”对系统全工况运行能效的影响,由此完善了Co-ah系统综合能效评价方法。
针对系统的集成配置,归纳了湿冷系统和空冷系统机组冷端连接的形式和吸收式热泵机组的型式。引进系统抽凝比的定义,通过对系统抽凝比与机组抽凝比匹配关系的分析,明确了Co-ah系统性能优化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热机组参数和一次网系统参数的优化原则及方法。明确了吸收式换热机组与电厂吸收式热泵机组配置的匹配关系,以及通过增设吸收式换热机组改善系统性能的合理性。
针对系统的运行,提出了适合Co-ah系统的热网综合运行调节方式;优化供热机组的运行方式,提出并论证了变背压及变抽凝比的调节思路,根据能源梯级利用的原理,提出热网水系统串联布置和冷端联通布置的系统形式,在运行中提高系统能效,并缓解冷却塔冬季防冻的安全性问题。
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在大同市建成首个大规模工业应用性示范项目,通过实测检验了两类吸收式设备的性能和系统运行的效果。通过对电厂首站系统的试验与分析,确定了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合理的运行工况和运行方式,由此验证了部分理论研究工作的成果。
|
|
|
|
1 |
郑宋平,杨勇平,郑丹星;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吸收式热泵系统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2 |
;晶体吸收式光纤温度传感器[J];光学仪器;2008年02期 |
3 |
陈金灿,严子浚;吸收式制冷机传热面积的优化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4 |
詹藤青;试论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1995年09期 |
5 |
潘正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运行与节能[J];大众用电;1996年04期 |
6 |
田鑫泉,严子浚;吸收式热泵传热面积的优化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7 |
姜周曙;国外多效吸收式制冷机研究概况[J];制冷技术;1998年03期 |
8 |
周霖,赵丽华;浅谈吸收式制冷机系统的水处理[J];制冷与空调;1999年01期 |
9 |
王国生;膜分离技术在吸收式冷热水机组中的应用[J];制冷技术;2000年04期 |
10 |
;吸收式致冷机芯[J];技术与市场;2001年10期 |
11 |
夏清梅;溴化锂制冷机在工程应用中的分析与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12 |
谢应明,梁德青,郭开华,王如竹,顾建明,刘艳玲;小型太阳能空调热水系统的构建[J];能源工程;2004年06期 |
13 |
董素霞,岳永亮,黄英;高温水大温差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J];制冷与空调;2004年06期 |
14 |
陆震;吸收式热泵国际动态[J];制冷与空调;1996年04期 |
15 |
肖尤明,徐烈,李志伟,朱鸿梅,张洁;汽车空调余热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的研究[J];制冷学报;2004年01期 |
16 |
郭明,张志刚;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特点及应用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17 |
徐立峰;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换热器结垢原因及处理方法[J];机电信息;2005年09期 |
18 |
;国内信息[J];锅炉技术;1991年12期 |
19 |
刘永焕;;热电联产工程的供热机组选型[J];工程设计与研究;1995年01期 |
20 |
王全生;;200MW纯凝机组改供热机组介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