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配置与运行研究

李岩  
【摘要】:发掘热电联产的节能潜力,提高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可实施性,已成为我国节能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针对目前热电联产供热能力不足、集中热网输送能力不足的瓶颈问题,清华大学提出了“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简称Co-ah系统)”,可以同时实现电厂的凝汽余热利用和热网的大温差输送热量。本文围绕Co-ah系统集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成果用于指导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运行。 首先,针对凝汽余热利用引发的大型供热机组安全及能效的机理问题,提出机组最大抽凝比的定义,确定了在安全性约束条件下,基于凝汽余热利用的大型供热机组抽、凝参数的关联与选择依据,并指出应从低压缸凝汽流有效焓降和凝汽流量两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凝汽余热利用对机组发电的影响。 针对系统能效的评价,指出Co-ah系统通过凝汽余热利用可以实现3种基本目标;针对系统供热和机组发电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提出供热等效电的定义及其分析方法,用来分析抽汽和凝汽两种热源的“质”与“量”对系统全工况运行能效的影响,由此完善了Co-ah系统综合能效评价方法。 针对系统的集成配置,归纳了湿冷系统和空冷系统机组冷端连接的形式和吸收式热泵机组的型式。引进系统抽凝比的定义,通过对系统抽凝比与机组抽凝比匹配关系的分析,明确了Co-ah系统性能优化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热机组参数和一次网系统参数的优化原则及方法。明确了吸收式换热机组与电厂吸收式热泵机组配置的匹配关系,以及通过增设吸收式换热机组改善系统性能的合理性。 针对系统的运行,提出了适合Co-ah系统的热网综合运行调节方式;优化供热机组的运行方式,提出并论证了变背压及变抽凝比的调节思路,根据能源梯级利用的原理,提出热网水系统串联布置和冷端联通布置的系统形式,在运行中提高系统能效,并缓解冷却塔冬季防冻的安全性问题。 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在大同市建成首个大规模工业应用性示范项目,通过实测检验了两类吸收式设备的性能和系统运行的效果。通过对电厂首站系统的试验与分析,确定了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合理的运行工况和运行方式,由此验证了部分理论研究工作的成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宋平,杨勇平,郑丹星;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吸收式热泵系统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晶体吸收式光纤温度传感器[J];光学仪器;2008年02期
3 陈金灿,严子浚;吸收式制冷机传热面积的优化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4 詹藤青;试论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1995年09期
5 潘正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运行与节能[J];大众用电;1996年04期
6 田鑫泉,严子浚;吸收式热泵传热面积的优化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7 姜周曙;国外多效吸收式制冷机研究概况[J];制冷技术;1998年03期
8 周霖,赵丽华;浅谈吸收式制冷机系统的水处理[J];制冷与空调;1999年01期
9 王国生;膜分离技术在吸收式冷热水机组中的应用[J];制冷技术;2000年04期
10 ;吸收式致冷机芯[J];技术与市场;2001年10期
11 夏清梅;溴化锂制冷机在工程应用中的分析与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12 谢应明,梁德青,郭开华,王如竹,顾建明,刘艳玲;小型太阳能空调热水系统的构建[J];能源工程;2004年06期
13 董素霞,岳永亮,黄英;高温水大温差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J];制冷与空调;2004年06期
14 陆震;吸收式热泵国际动态[J];制冷与空调;1996年04期
15 肖尤明,徐烈,李志伟,朱鸿梅,张洁;汽车空调余热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的研究[J];制冷学报;2004年01期
16 郭明,张志刚;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特点及应用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7 徐立峰;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换热器结垢原因及处理方法[J];机电信息;2005年09期
18 ;国内信息[J];锅炉技术;1991年12期
19 刘永焕;;热电联产工程的供热机组选型[J];工程设计与研究;1995年01期
20 王全生;;200MW纯凝机组改供热机组介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林;李岩;张世钢;江亿;赵玺灵;;吸收式换热的概念与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文集[C];2010年
2 尚玉琴;常树泉;宋之平;;单耗分析理论在郑州热电厂200MW供热机组中的应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陈本刚;;热电联产及其燃气轮机蒸汽联合循环[A];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年会暨循环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王振铭;;加入WTO后热电联产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陈猛;刘恩功;张永;;低温循环水供热技术在沂水热电公司的应用[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许光;;发电机组方案与选型[A];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二○○九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振铭;;热电联产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0年
8 潘永岳;罗松;;中小火电机组的生存问题探讨[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宏奎;;发展城市热电联产优势分析及建议[A];第四届安徽科技论坛安徽省电机工程学会分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陈朝柱;;严控小火电建设 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A];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分会专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岩;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配置与运行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2 王琪;风电规模化并网条件下供热机组优化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3 林振娴;热电联产系统冷源领域节能及耦合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吴大为;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多目标热力学优化理论与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武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热电联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黄乃宝;溴冷机中碳钢、铜及其合金的腐蚀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7 王锡;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周少祥;热电联产多级闪蒸海水淡化技术的理论与实践[D];华北电力大学;2001年
9 徐二树;分布式能量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10 林国星;传热、传质对三源热力循环性能影响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德平;吸收式二元冰制备系统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王磊;智能温控粮食储存器半导体与吸收式混合制冷方式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邹云霞;扩散吸收式冷变换器的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高恩厚;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5 付彦海;伊春热电联产项目方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程飞;热电联产项目经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7 胡伟;滕州新源热电机组供热技术方案和经济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8 曹叶青;热电联产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9 胡亚丽;关于热电联产机组供热价格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10 杜日春;热电厂运行热经济性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于洪海;单纯强调发展大型供热机组不合理[N];中国能源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管晶晶;电厂余热如何“变身”居民暖气?[N];科技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林刚 通讯员 朱培科;首台三十万千瓦供热机组开始整套试运[N];青岛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张磊;热电联产:一本好“经”怎么念[N];中国电力报;2006年
5 馨砉;世界热电联产发展趋势[N];中国电力报;2006年
6 记者 任平;为企业强势突进奠定基础[N];山西科技报;2006年
7 佟永江张海军;浑源热电厂煤矸石供热机组项目通过审查[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林刚 通讯员 朱培科;华电青岛热电联产“很低碳”[N];青岛日报;2010年
9 赵政府;我省最大热电联产企业关停四台高耗能机组[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10 通讯员田锋;华能阜康热电联产项目建设顺利[N];昌吉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