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隋代异形忍冬纹样分析
【摘要】:本稿着眼于南北朝隋代忍冬纹样系统中的异形忍冬纹样,在尽可能全面收集材料的前提下,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双茎桃形忍冬纹样和扇形忍冬纹样进行了系统分析,基本厘清二者在汉文化地区的发展脉络,及其与西方同类纹样的源流关系。双茎桃形忍冬纹样可以分为双茎桃形植物忍冬纹样和双茎桃形云气忍冬纹样两种,其中双茎桃形植物忍冬纹样流行于南北朝前期后段至隋代,包含南北方与河西走廊两个系统,南北方者以汉水流域为中心发展,河西走廊者以敦煌为中心发展;南北朝后期,在双茎桃形植物忍冬纹样基础上,结合秦汉以来流行的云气纹样,创造出双茎桃形云气忍冬纹样,此种纹样先后以洛阳、邺城为中心发展。扇形忍冬纹样可以分为一般扇形忍冬纹样和特殊扇形忍冬纹样两种,前者主要流行于北魏中期前后,集中分布在首都平城及其周围地区,北魏晚期随着迁都传至洛阳,在洛阳、延安、敦煌等地仅有零散分布,少许实例延续至北齐;后者在前者基础上产生,短暂流行于北魏中期后段,仅分布在平城周围。双茎桃形忍冬纹样和扇形忍冬纹样均由来于地中海地区同类纹样,在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时期获得较大发展,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并迅速本土化。异形忍冬纹样区别于呈波状表现的一般缠枝忍冬纹样,形态特殊,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谱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交流信息,是南北朝隋代装饰纹样系统中与众不同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