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薄膜中亚稳合金相的形成及理论研究
【摘要】:本世纪六十年代初非晶态合金的发现,向传统的凝聚态物理提出
了挑战,给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带来了活力,使得固态薄膜中亚稳合金
相的形成一直是近年来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系统地研
究了二元合金薄膜中亚稳合金相的形成规律,包括非晶态合金和亚稳
晶相的形成,从热力学、动力学的角度给予解释,并尝试将亚稳晶相
的形成与其电子结构联系起来。
本论文采用离子束混合多层膜的方法研究了二元合金多层膜中亚
稳晶相的形成规律,发现了许多亚稳晶相,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和稳定
成分范围.根据它们的结构、成分特点及与母相间的结构适应性,作
者将这些亚稳晶相分为五类:(1)过饱和固溶体;(2)A_3B(A=fcc)附近
通过fcc→hcp转变形成的hcp-I;(3)AB_3(B=hcp)附近通过hcp→fcc转
变形成的fcc-I;(4)AB_(3-4)(B=bcc)附近通过bcc→hcp→fcc两步转变
形成的hcp-Ⅱ和fcc-Ⅱ相。根据改进后的热力学计算方法,计算了
这些亚稳晶相的自由能值,从热力学的角度对它们的形成进行了解
释。提出了离子束混合下亚稳晶相形成的晶格转换机制,并在电子结
构的层次上对一些亚稳晶相的形成进行了解释.
在混合热为很正的合金系统中,Y-Mo,Y-Ta,Y-Zr,作者在它们
的多层膜中得到了非晶态合金和亚稳晶相。发现在这类系统中,非晶
态合金的形成受界面控制的:多层膜中界面原子所占的份额决定了多
层膜的初始能量状态,也决定了非晶态合金的可能形成范围(界面原
子份额越大,非晶态合金的形成范围越大). 由此发展了一种在互不
固溶系统中形成非晶态合金的方法:界面控制的方法。在实验事实的
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界面模型,计算了多层膜的初始能量状态,
解释了该类合金系统中的非晶态合金形成。
作者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热力学计算模型,使之不仅可以解释生
成热为负值而且可以解释生成热为正的合金系统中的亚稳合金相形
成。在实验事实和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作者讨论了生成热和原子尺
寸失配对二元合金薄膜中自发非晶化现象的影响,提出了发生自发非
晶化的经验判据。
|
|
|
|
1 |
段睿,胡俊海,赵丽萍;非晶态合金的强化机理及其应用[J];吉林电力;2002年06期 |
2 |
邢志娜;;非晶态合金材料及其在国防领域中的应用展望[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3 |
庄瑞舫;非晶态合金镀[J];防腐包装;1984年02期 |
4 |
刘让苏;;非晶态合金的双层单元结构模型与类金属成分范围[J];湖南大学学报;1984年02期 |
5 |
何圣静;高莉如;;非晶态合金及其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J];华北电力技术;1985年05期 |
6 |
张洛,刘光棣,石松跃,孟建栋;国内非晶态合金的应用[J];物理;1986年06期 |
7 |
田薇,李俊,曹念孙;离子束轰击形成表面非晶态合金[J];核技术;1986年08期 |
8 |
何开元;王群;;非晶态合金在仪器仪表及电子工业中的应用[J];仪表材料;1986年05期 |
9 |
李耀天;;非晶态合金在配电变压器中的商业化前景[J];仪表材料;1987年04期 |
10 |
林冰;王润;杨国斌;;非晶态合金在传感器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1987年01期 |
11 |
车晓舟,孙宝德,胡赓祥,曹兴国,戴礼智;非晶态合金的退火效应[J];机械工程材料;1996年01期 |
12 |
杨延廷;;非晶态合金的制备及应用现状[J];科技视界;2014年11期 |
13 |
朱升云;左涛;;非晶态合金材料的扰动角关系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86年00期 |
14 |
江静华,马爱斌,蒋建清,方峰;非晶态合金(4)[J];江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0年04期 |
15 |
石延平,张永忠;利用非晶态合金进行平面应力磁测法的研究[J];机械强度;2004年02期 |
16 |
赖坚,汤紫德;一种重要的新型电工材料——非晶态合金[J];电工技术杂志;1983年03期 |
17 |
陈国钧,艾多文;采用非晶态合金,降低铁耗,节约电能[J];电工技术杂志;1983年03期 |
18 |
朱振华;;制取非晶态合金的超急冷技术[J];新技术新工艺;1986年03期 |
19 |
王玲玲,胡望宇,吴力军,刘让苏,翟健;几种非晶态合金的交流磁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20 |
刘杰,侯明东,马峰;氦离子辐照非晶态合金的两种表面腐蚀方式[J];核技术;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