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焦炭流化床燃烧条件下氧化亚氮生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任维  
【摘要】:氧化亚氮(N2O)是一种对大气环境有很大破坏作用的污染气体,煤的流化床燃烧是其重要来源。在流化床燃烧条件下,N2O由煤中的氮转化而来。在煤的焦炭燃烧阶段,N2O的生成机理还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关于焦炭燃烧生成N2O的机理,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均相生成机理和非均相生成机理。均相生成机理提出N2O由HCN的均相氧化反应生成,而非均相生成机理认为,N2O由焦炭表面的氮和气相中的NO反应生成。本文在小型流化床燃烧实验台上对焦碳燃烧过程中N2O的生成途径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考察均相生成机理和非均相生成机理在其中的作用。 在不同煤种的焦炭燃烧实验中,均有HCN在烟气中生成,因此HCN的气相氧化过程是焦炭氮向N2O转化的一条途径。在实验获得的各组分瞬时浓度曲线中N2O的浓度变化并不和HCN同步。在HCN浓度降低并消失后,N2O依然存在,并且浓度不断增加。由此可以判断除了均相生成途径生成的N2O外,还有其他有别于HCN氧化的生成机理在起作用。 在实验中发现HCN只在焦炭燃烧的开始阶段生成,当燃烧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没有HCN生成,因此,燃烧过程焦炭颗粒继续脱挥发份过程是HCN的来源,而不是焦炭的多相反应。分析不同燃烬程度的残余焦炭中C、H、N含量的变化,发现在焦炭的着火燃烧阶段,H/C和N/C迅速降低,之后保持不变,说明在燃烧开始阶段确实存在着焦炭继续脱挥发份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生成HCN。不同制备温度的焦炭燃烧结果显示,随着HCN生成的减少,均相反应途径对N2O的影响越来越小,N2O的生成速率只和NO与焦炭的非均相反应有关。 实验还得到了非均相反应途径的直接证据。当焦炭脱挥发份过程完成后,把残余焦炭作为新鲜焦炭继续燃烧,燃烧产物中不再有HCN生成。此时N2O完全通过NO与焦炭的非均相反应生成。 综合以上实验结论,本文就得到了焦炭燃烧过程中N2O的生成机理:N2O WP=6 的生成是均相生成机理和非均相生成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模型计算部分对N2O生成途径进行了数值模拟,三种不同情况下计算结果表明,同时考虑均相生成机理和非均相生成机理时,得到的模拟结果和实际实验结果最为接近。这和实验部分的结论是一致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秋生;冶金焦炭应分级使用[J];冶金能源;1982年05期
2 朱子宗,张丙怀,邹德余,刘清才;未燃烧煤粉对焦炭粉化性能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5期
3 杨敬仁;;镇焦开发成功焦炭添加剂[J];能源研究与利用;1993年06期
4 朱子宗,邹德余,张丙怀,沈勇玲;未燃烧煤粉对焦炭石墨化程度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5 王立富,魏伯力;焦炭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措施[J];冶金能源;1995年01期
6 赵善庆;我国出口焦炭质量管理研究[J];山西能源与节能;1999年02期
7 刘煜,李冠华,闫安民;挥发分氮和焦炭氮对N_2O生成的相对贡献的研究方法——对“原煤/焦炭分别燃烧实验法”的研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年03期
8 杨亮明,徐毅军;直流接地电极的发热问题分析[J];湖北水力发电;2002年02期
9 廉军;宋继华;;大宗物料数据统计系统[J];工业计量;2005年S1期
10 张同功;雷仲敏;王元月;;我国煤炭期货品种的现实选择[J];中国能源;2007年01期
11 ;欧盟决定对中国进口焦炭征反倾销税[J];质量探索;2008年04期
12 张堃;;新疆八钢焦化工程应用干熄焦技术[J];冶金能源;2009年06期
13 陈方;唐敏;;铸造焦与冶金焦对铁水渗碳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14 赵雪飞,车传仁;论高炉中心加焦所用焦炭的选择[J];冶金能源;1995年04期
15 张晓玲;连云港-为山西矿、焦运输提供新的港口[J];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04期
16 郭永红,孙保民,刘海波;煤的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对应关系的探讨[J];现代电力;2005年03期
17 蒋广慧;吴运江;;饮用水中三卤甲烷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9期
18 王淑惠;焦炭、铝矾土浸溶试验及其对环境影响的分析[J];交通环保;1987年04期
19 张力,刘新;高炉大喷煤焦炭质量的综合评价[J];冶金能源;1995年04期
20 唐吉凌,刘兆福;焦炭颗粒强度系数的测定[J];炭素技术;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永刚;熊佐恒;刘强;;新钢4号高炉外购焦质量恶化后的生产实践[A];200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暨炼铁年会文集[C];2004年
2 周师庸;;重新评价气煤类煤对焦炭质量的贡献[A];199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7年
3 吴伟;李兆友;姜茂发;;我国古代冶铁燃料问题浅析[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补集)[C];2009年
4 蔡教战;;焦炭性能对冲天炉铁液质量的影响[A];第六届21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邹德余;伍成波;何生平;徐刚;鲁德昌;龚文渠;;重钢焦炭高温性能测定研究[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胡宾生;冯安祖;余亮;;焦炭质量与包钢高炉冶炼的关系[A];199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7年
7 龚利华;刘广新;;不同的制样标准对焦炭热性能数据的影响[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8 郑文华;刘洪春;;中国焦炭质量现状及改善焦炭质量的措施[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9 王雪莹;;煤、焦炭标准物质的稳定性考察及评价[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杨桦;徐兴福;盛建文;李致忠;;提高大焦化焦炭质量的途径[A];苏鲁皖赣四省金属学会第十三届焦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维;焦炭流化床燃烧条件下氧化亚氮生成机理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2 张群;抑制溶损反应改善焦炭热性质[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3 高群;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4 卢松泉;供应链核心企业生成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6 张运秋;深水畸形波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赵洪伟;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条件模拟实验及探测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林建英;煤及煤岩显微组分热解、气化过程中氮的迁移机理[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9 张聚伟;高温条件下NO-焦炭反应动力学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高兴野;吉林省小企业生成发展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明;煤热解过程中NOX前驱物生成机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郝小娟;激情犯罪生成机理及其防控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李华;作业成本法的生成机理及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2年
4 刘涛;Snam氨汽提Ur合成工艺中Bi生成机理研究及控制优化[D];四川大学;2004年
5 杨国巧;提升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对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一鸣;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建设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8年
7 贺雪峰;基于实物期权的财务战略风险监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8 陶景聪;某些含锂环状及不饱和类卡宾的结构、生成机理及异构化反应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朱国银;浙江五金产业集群出口现状及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梁明昭;焦炉加热火道温度模型的建立及焦炉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广成;中国还能无限制生产焦炭吗?[N];中国冶金报;2004年
2 中煤公司(中国)北方焦炭联合体秘书处;国际焦炭近期供应偏紧价格走高[N];国际商报;2002年
3 ;中国是世界焦炭最稳固的供应基地[N];国际商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何晓曦;山西焦炭难觅“出路”[N];国际商报;2004年
5 记者 张临山;焦炭期货将在大商所上市[N];山西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高蕾;煤焦钢“三国演义” 焦炭期货呼之欲出[N];中国煤炭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秀萍;山西焦炭业 呼唤“欧佩克”[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8 中煤焦化控股有限公司 北方焦炭联合体秘书处;阶段性、结构性供给过剩凸现焦炭市场[N];中国冶金报;2005年
9 曾天舒 严刚;九江石化焦炭出口美国[N];中国石化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郭凤美;山西焦炭业:自救能突围吗?[N];山西经济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