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早期开发及相关建筑活动研究(1895-1935)
【摘要】:庐山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丰富的历史遗迹,特别是庐山近代建筑群,和具有独特地质构造特点的自然风景环境,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发生在庐山的那段特殊的历史,使其成为近代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内陆地区的独特代表。因此,庐山近代建筑史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文通过对现存建筑实物的考察和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认识1895年至1935年期间庐山上发生的建筑活动,探究产生这些建筑活动的历史原因,分析这些建筑活动对庐山后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了解庐山现存近代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庐山以其良好的地理条件,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理想的避暑场所。十九世纪下半叶,外国人首先到达九江、姑塘等庐山周边地区,庐山脚下莲花洞等地也出现了外国人的建筑活动。1895年,以英国人李德立为首,外国人开始在庐山开辟、建设避暑地。庐山牯岭避暑地的产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现实的反映,是近代西方文化传入的结果。以外国人为主的庐山第一次大规模建设时期,是当时西方较为先进的建筑、规划理念,自治管理模式以及公益思想在庐山的实现过程。北伐战争前后开始的以中国人为主的第二次大规模建设时期,是中国人认识外来活动的上述进步性以及学习实践的阶段,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当时国内建筑的发展水平。庐山近代开发建设在牯岭镇形成一条多功能街区——牯岭正街,其很快发展成为牯岭镇及庐山的中心。
在某种意义上,本论文既是对现在已有庐山近代建筑研究成果的综合利用,也是对庐山近代文献资料以建筑活动为线索的梳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