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汴州(东京)相国寺形制发展历程的研究
【摘要】:相国寺是宋东京皇家大寺之一,然而它在唐景云二年(711)慧云初
建时只是一座朴素的小寺庙。所谓的一系列灵异事件为它赢得了皇家的支
持,此后相国寺在寺院形制上大有发展。这篇论文的目的就是追踪相国寺
的形制发展历程,然后围绕它集中一些资料,以尝试对这一历程进行解释。
通过对相国寺的早期史料的研究,可以描绘出相国寺形制发展历程中
的九个历史片断。如果这些历史片断被适当地进行排列,我们就可以得到
唐宋时期相国寺发展的脉络。
唐景云二年(711)慧云初建的相国寺是一座简单的回廊院。其中以
佛殿为中心,佛殿中供奉佛像,这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崇拜方式。这些构成了一
种源于私人崇拜的基本寺院模式。相国寺后来的发展延续了慧云的思路,而道
宣在《祗洹图经》中描述的理想境界成为相国寺发展的示范。为此相国寺进行
了一系列的改造,包括增建佛阁、佛塔及一系列配殿。改造的主要目是为了在
寺院中聚集更多的宗教象征物。
早期佛教寺院在内部并没有进行严格的领域划分。而唐代寺院引入了别院
制度,寺院不同层次的功能得以细分。宋代“子院”制度更凸显出僧团组织上
的意义。相国寺通过元丰六年(1083)制革完善了它的“子院”制度。
另一种倾向则是强调寺院功能。百丈怀海“别立禅居”,更加注重寺
院的功能性。一方面,怀海“不立佛殿”,破坏了传统寺院模式的核心基础;
另一方面,怀海主张日常生活宗教化,将寺院的全部空间置于规范之下。而怀
海个人又将这种功能化倾向提升到了规制化的程度。
在百丈怀海之后,禅宗又重新认同了佛像的价值,形成了一种以佛殿为
中心纵横十字轴结构的“后禅居模式”。其中既包含了传统寺院以佛像崇拜为
基础的价值取向,又延续了怀海规制化的空间组织原则。这种模式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寺院发展的主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