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纳米材料作为吸附剂分离富集环境污染物的研究

刘国宏  
【摘要】:本论文对纳米材料作为吸附剂分离富集环境污染物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 1.基于挥发性氯化物在纳米TiO2表面分解及分解产物选择性富集的现象,发展了一种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挥发性氯化物的新方法。研究了富集时温度和流速、解吸附时的温度和流速、氢氧化钠浓度和鲁米诺浓度等影响因素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在选定的最佳条件下,测定四氯化碳的线性范围为0.1 – 380 ppm,检出限为0.04 ppm(S/N=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其它挥发性氯化物的检测效果,结果表明,化学发光强度随着CH2Cl2CHCl3CCl4的顺序而增加。本方法充分利用纳米材料的反应活性和表面效应,并结合了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高灵敏度,能够分析大气中痕量总有机氯化物的浓度。 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CCl4为模型化合物从固体产物、气体产物以及反应的中间产物等多方面研究了挥发性氯化物在纳米TiO2上富集的机理。研究发现CCl4与纳米TiO2反应生成氯氧化钛,使氯富集到TiO2上。在较高的温度下,富集的氯与载气中的氧发生交换反应,释放出Cl2,因此本方法不仅可以测定空气中有机氯化物的含量,也可用于空气中有机氯化物的净化处理。解吸附过程中由于发生了氯与氧的交换,使TiO2得以再生,所以填充有二氧化钛的反应器具有可逆性,克服了文献报道的反应器在有机氯化物净化处理中不可逆的不足。 3.提出了用碳纳米管作为固相萃取剂富集痕量氯苯类化合物的方法。优化了影响萃取回收率的因素,包括样品体积、洗脱剂的种类、流速和体积等。比较了碳纳米管、C18键合硅胶和活性碳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平衡浓度为90 μg/mL时,碳纳米管、C18键合硅胶和活性碳对1,2-二氯苯的吸附容量分别为236.6、188.8和150.2 mg/g。研究结果还表明碳纳米管对氯苯类化合物具有更高的萃取回收率。本方法适用于对天然水与工业废水样品中痕量氯苯类化合物的检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考文,张新荣;纳米材料催化化学发光法测定车间废气中的丁酮[J];分析化学;2004年01期
2 郑大中;郑若锋;王惠萍;;纳米材料在环保与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盐湖研究;2008年04期
3 朱霞石,江祖成,胡斌;铬形态分析的分离富集/原子光谱分析研究进展[J];分析测试学报;2005年04期
4 童满芬;赵宝;;离子交换分离富集原子吸收法测定微量金[J];新疆有色金属;1991年01期
5 龙小玲,谢光明;泡塑负载巯基碳粉分离富集钯的研究及其方法应用[J];分析试验室;1994年06期
6 何海成;黄原酯棉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痕量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7年02期
7 王献科,李玉萍,李莉芬;高效液膜法分离富集与测定钢铁中痕量锌[J];湖南冶金;1999年06期
8 刘传银;共沉淀分离富集在微量分析中的应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9 赵仑,蒋桂华;痕量铅的液膜分离富集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定[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10 唐杰;张辉;张凯;;金橙G螯合树脂分离富集极谱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金[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1 吴宏伟;李占灵;李全民;刘国光;;微晶酚酞预富集-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Co(Ⅱ)[J];分析试验室;2006年08期
12 刘艳;杨竟鸣;李全民;;负载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铵的微晶三苯甲烷分离富集痕量Cu(Ⅱ)[J];分析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13 徐亚萍;张玉娟;侯宛清;曾新娇;林雪;陈伟朱;杨益忠;何炳林;;交联聚甲基丙烯酸酯吸附剂在金的分离富集中的应用[J];化学试剂;1985年04期
14 范斌;金银的分离富集[J];冶金分析;1987年04期
15 旋正学,王擎;从食品中分离富集细菌的新方法[J];食品工业;1993年02期
16 侯贤灯,李从容,张汉萍,苏庆平;氨基硫脲新型螯合纤维素分离富集痕量钯[J];分析化学;1994年05期
17 吴清柱;;吸附分离在贵金属分析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18 王献科,李玉萍;用乳状液膜分离富集钾(1)与测定微量钾[J];中国钼业;1996年06期
19 朱国辉;螺旋藻分离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痕量Se(Ⅳ)/Se(Ⅵ)[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20 王献科;李玉萍;;高效液膜分离富集水和工业废水中微量氟[J];黎明化工;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睿;刘景富;于素娟;阴永光;江桂斌;;浊点萃取可逆分离富集与分散纳米材料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曹小安;宋琰;黄东娣;李锦文;;检测甲醛气体的纳米催化发光传感器研究[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立德;;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表征[A];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委会2011年年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宁;李晨;;单步水热法合成空心Fe_3O_4磁球纳米材料的探讨[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车顺爱;;纳米材料在pH响应性药物释放中的应用(特邀报告)(英文)[A];生物颗粒与粉体制备、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7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8 周素红;姚蓓;芦庆新;陈颖;程晓松;;纳米材料的测量技术[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赵廷凯;柳永宁;朱杰武;;纳米材料概述[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10 董丽杰;李琦;张俊俊;孟雅娟;何至青;熊军;熊传溪;;大分子诱导多功能纳米材料的自组装[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宏;纳米材料作为吸附剂分离富集环境污染物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赵斌;特殊形貌TiO_2/钛酸盐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生成机理[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何开华;低维氮化硼纳米材料中杂质和电场行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4 苏勇;一维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气相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5 宋运涛;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王金兴;不同结构In_2O_3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气敏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郭明义;硅基多孔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药物传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公茂刚;低维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及浸润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侯士丽;硫化物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晓东;准一维SiC和Si_3N_4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定恒;水滑石前体法制备Fe掺杂ZnO纳米材料及其发光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2 宋虎;三羰基锝标记富勒醇的制备及其生物体内行为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3 朱琳;功能材料的制备与组装[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董辰方;纳米材料对人体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5 张晶晶;部分超顺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基于MRI的生物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钱昆;功能化多孔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蛋白质组学分析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0年
7 伍旭;基于纳米材料的肿瘤活体荧光成像以及光动力学治疗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李婧;硒化镉(CdSe)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晃清;ZrO_2:RE纳米材料发光性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10 周晓明;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封;纳米材料是涂料的好帮手[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杭州科瀚盟公司 黄海;正确认识纳米材料在纺织上的应用[N];中国纺织报;2008年
3 记者 方彬楠 通讯员 周麦玲;纳米材料绿色打印技术产业化基地落户怀柔[N];北京商报;2010年
4 记者 冯永锋;我纳米材料领域获重要突破[N];光明日报;2000年
5 刘菊花;首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 于4月1日起正式实施[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6 胡爱武 傅志红;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N];中国包装报;2004年
7 罗刚;神奇的纳米材料安全吗[N];健康报;2005年
8 仲科;科技部部署纳米材料研究项目[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刘英楠;新方法捕获纳米材料详细信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10 记者 王大军;纳米材料有助微观诊断[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