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作为吸附剂分离富集环境污染物的研究
【摘要】:本论文对纳米材料作为吸附剂分离富集环境污染物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
1.基于挥发性氯化物在纳米TiO2表面分解及分解产物选择性富集的现象,发展了一种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挥发性氯化物的新方法。研究了富集时温度和流速、解吸附时的温度和流速、氢氧化钠浓度和鲁米诺浓度等影响因素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在选定的最佳条件下,测定四氯化碳的线性范围为0.1 – 380 ppm,检出限为0.04 ppm(S/N=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其它挥发性氯化物的检测效果,结果表明,化学发光强度随着CH2Cl2CHCl3CCl4的顺序而增加。本方法充分利用纳米材料的反应活性和表面效应,并结合了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高灵敏度,能够分析大气中痕量总有机氯化物的浓度。
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CCl4为模型化合物从固体产物、气体产物以及反应的中间产物等多方面研究了挥发性氯化物在纳米TiO2上富集的机理。研究发现CCl4与纳米TiO2反应生成氯氧化钛,使氯富集到TiO2上。在较高的温度下,富集的氯与载气中的氧发生交换反应,释放出Cl2,因此本方法不仅可以测定空气中有机氯化物的含量,也可用于空气中有机氯化物的净化处理。解吸附过程中由于发生了氯与氧的交换,使TiO2得以再生,所以填充有二氧化钛的反应器具有可逆性,克服了文献报道的反应器在有机氯化物净化处理中不可逆的不足。
3.提出了用碳纳米管作为固相萃取剂富集痕量氯苯类化合物的方法。优化了影响萃取回收率的因素,包括样品体积、洗脱剂的种类、流速和体积等。比较了碳纳米管、C18键合硅胶和活性碳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平衡浓度为90 μg/mL时,碳纳米管、C18键合硅胶和活性碳对1,2-二氯苯的吸附容量分别为236.6、188.8和150.2 mg/g。研究结果还表明碳纳米管对氯苯类化合物具有更高的萃取回收率。本方法适用于对天然水与工业废水样品中痕量氯苯类化合物的检测。
|
|
|
|
1 |
周考文,张新荣;纳米材料催化化学发光法测定车间废气中的丁酮[J];分析化学;2004年01期 |
2 |
郑大中;郑若锋;王惠萍;;纳米材料在环保与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盐湖研究;2008年04期 |
3 |
朱霞石,江祖成,胡斌;铬形态分析的分离富集/原子光谱分析研究进展[J];分析测试学报;2005年04期 |
4 |
童满芬;赵宝;;离子交换分离富集原子吸收法测定微量金[J];新疆有色金属;1991年01期 |
5 |
龙小玲,谢光明;泡塑负载巯基碳粉分离富集钯的研究及其方法应用[J];分析试验室;1994年06期 |
6 |
何海成;黄原酯棉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痕量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7年02期 |
7 |
王献科,李玉萍,李莉芬;高效液膜法分离富集与测定钢铁中痕量锌[J];湖南冶金;1999年06期 |
8 |
刘传银;共沉淀分离富集在微量分析中的应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
9 |
赵仑,蒋桂华;痕量铅的液膜分离富集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定[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
10 |
唐杰;张辉;张凯;;金橙G螯合树脂分离富集极谱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金[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11 |
吴宏伟;李占灵;李全民;刘国光;;微晶酚酞预富集-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Co(Ⅱ)[J];分析试验室;2006年08期 |
12 |
刘艳;杨竟鸣;李全民;;负载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铵的微晶三苯甲烷分离富集痕量Cu(Ⅱ)[J];分析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
13 |
徐亚萍;张玉娟;侯宛清;曾新娇;林雪;陈伟朱;杨益忠;何炳林;;交联聚甲基丙烯酸酯吸附剂在金的分离富集中的应用[J];化学试剂;1985年04期 |
14 |
范斌;金银的分离富集[J];冶金分析;1987年04期 |
15 |
旋正学,王擎;从食品中分离富集细菌的新方法[J];食品工业;1993年02期 |
16 |
侯贤灯,李从容,张汉萍,苏庆平;氨基硫脲新型螯合纤维素分离富集痕量钯[J];分析化学;1994年05期 |
17 |
吴清柱;;吸附分离在贵金属分析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18 |
王献科,李玉萍;用乳状液膜分离富集钾(1)与测定微量钾[J];中国钼业;1996年06期 |
19 |
朱国辉;螺旋藻分离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痕量Se(Ⅳ)/Se(Ⅵ)[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20 |
王献科;李玉萍;;高效液膜分离富集水和工业废水中微量氟[J];黎明化工;199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