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性泥沙悬浮体系絮凝特性的初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水库、港口淤积,河口治理和高含沙水流等问题日益突出,对高浓度粘性沙悬浮体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浑液面沉速公式的基础上,由极限絮团的概念出发,从力学角度推导出了极限絮团的大小,进而用极限絮团的群体沉速确定了浑液面的沉速。初步的计算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粘性泥沙悬浮体系在初始泥沙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将形成絮网沉降。作者仍从极限絮团概念出发,并通过对絮网形成机理的研究,假设当絮团体积浓度为1时为絮网形成的标志,从而确定了形成絮网的临界浓度条件。计算结果发现形成絮网的临界体积浓度为0.042左右,与其他研究者的试验结果相吻合。
粘性泥沙的絮网沉降(或称整体沉降)过程分为等速沉降和压缩密实沉降两个阶段。对等速沉降阶段,作者从动量方程出发,给出了其沉降曲线的力学方程;对于压缩密实阶段,作者借用了土力学中的次固结理论。初步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但具体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粘性泥沙絮网沉降(或称整体沉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容器尺度、泥沙粒径和泥沙浓度的影响。作者采用两种不同粒径的泥沙,研究了容器口径、容器高度、泥沙浓度和泥沙粒径对絮凝沉降过程的影响。初步的研究结果表面,容器口径小于65mm时,整体沉降沉速随着容器口径的增大而减小,容器口径大于65mm后,整体沉降沉速随容器口径的增大变化不大,将趋向于一个恒定值;容器高度越大,则整体沉降沉速越小;泥沙浓度越大,整体沉降沉速越小;泥沙中值粒径越大,整体沉降沉速越大。
|
|
|
|
1 |
胡纯铿,白凤武,安利佳;絮凝特性对自絮凝颗粒酵母耐酒精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生物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
2 |
张平;戴友芝;唐受印;;一株大肠杆菌所产絮凝剂的特性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
3 |
L.S.科特里尔;B.D.斯帕克斯;Y.列佩奇;李伟;;颗粒大小对盐溶液中超细粒粘土絮凝特性的影响[J];国外选矿快报;1998年22期 |
4 |
袁辉洲;李素清;;产絮凝剂菌的优化培养与絮凝特性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
5 |
黄俊;栾兴社;王世立;;水质净化微生物絮凝剂研究进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6 |
李秀文;何青;;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问题研究综述[J];人民长江;2008年06期 |
7 |
徐志刚;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的絮凝特性试验[J];东海海洋;1984年03期 |
8 |
湛雪辉,湛含辉,姜涛,胡岳华,张晓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年02期 |
9 |
姜彬慧,王东军,胡筱敏,马汐平;二株曲霉产生絮凝剂的培养条件及其絮凝特性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0 |
单宝田;周爱华;梁生康;王修林;;鞘氨醇杆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组成及絮凝特性[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11 |
王兆慧;叶辉;常燕;徐磊;曹军;尹立红;;一株产絮凝剂不动杆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2008年02期 |
12 |
张滨;马美湖;杨华;;红平红球菌絮凝基因提取及絮凝剂对血红素肽-铁絮凝特性[J];微生物学杂志;2009年04期 |
13 |
刘瑞娟;柴涛;;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与絮凝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
14 |
杨靓青;王初;任杰;曹慧;秦晓怡;姚东京;;细颗粒泥沙絮凝现象研究综述[J];水道港口;2008年03期 |
15 |
陈益滨;;两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最佳投药量试验及其结果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23期 |
16 |
李锋;杨小俊;彭其安;黄运平;蔡亚君;;Sphingomonas sp.X20絮凝特性及培养条件研究[J];生物技术;2010年06期 |
17 |
周风山,王世虎,苏金柱,孙虎,丁洁,徐怡庄,吴瑾光;增效反应中聚合氯化铝红外结构特征的变化[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年05期 |
18 |
李文鹏,刘士清,廖昌珑;胨冻样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 YNUCC0001)絮凝剂生产、絮凝特性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J];土壤通报;2005年04期 |
19 |
王国惠;李春茂;;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与特性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6年02期 |
20 |
杨金水;马龙;刘伟杰;李宝珍;袁红莉;;生物絮凝剂生产菌的分离与鉴定及其絮凝特性分析(摘要)(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