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电晶体断裂与疲劳研究
【摘要】:铁电晶体和压电晶体因其力电耦合特性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铁电晶体很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揭示铁电晶体在力电载荷作用下的断裂和疲劳破坏机制就十分重要。
本文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等多种研究手段对铁电材料的断裂和疲劳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对于含裂纹铁电晶体在力电载荷作用下进行了能量分析,并提出一种考虑裂尖电饱和的能量释放率准则用以判断裂纹是否扩展,结果显示与实验现象吻合,与他人的理论对比,该准则具有更清晰的物理意义。
二、首次考察了剩余极化对含缺陷的铁电材料力电场的影响,分椭圆孔和裂纹两种情况,并采用精确边界条件进行了求解。结果显示,剩余极化的作用与电场相当,而且其影响一般情况下不能忽略。剩余极化作用的引入可以解释一些实验现象,并使线性压电本构下场的求解更趋于全面。
三、对于含自然裂纹的铁电晶体进行了电疲劳实验。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对贯穿自然裂纹铁电材料试件进行电疲劳实验。我们发现,当电疲劳载荷较小时,微裂纹长大机制占优,而当加较高的电疲劳载荷时,主裂纹扩展机制占优。我们在实验中观测到,电疲劳裂纹扩展总是伴随着裂纹内放电现象,我们采用了两种模型来模拟放电所致裂纹扩展机制,并与实验所测得的疲劳扩展速率与电载荷曲线进行了对比。另外,对于铁电晶体在极化和疲劳过程中产生微裂纹的实验现象,我们也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进行模拟,可以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四、利用电畴翻转模型进行了铁电结构的有限元模拟,导出了含本征量非线性力电有限元格式,对于电畴翻转,提出了双Gibbs自由能判据,并结合精心设计的迭代算法使计算稳定收敛,且计算结果显示合理,能反映出电畴翻转情况,并与实验现象相吻合。鉴于以往电畴翻转判据在有限元计算方面的不足,我们还通过能量分析提出一种全能量电畴翻转判据,其适用范围更广,并能更好的模拟出本构实验曲线。
|
|
|
|
1 |
张训华;南海及邻区重力场特征与地壳构造区划[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年03期 |
2 |
李江风,杨森楠,韦必则,刘吉平;长江三峡工程坝区线性构造及断裂系统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1998年03期 |
3 |
高常波,万波,吴明大,郑双成;辽宁普兰店-瓦房店地区主要断裂活动性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2000年01期 |
4 |
姜启明;甘肃马泉金矿床五号矿带地质特征[J];黄金地质;2000年03期 |
5 |
陈士海,薛华培,吕国仁;光面爆破岩体损伤和开裂面形态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6 |
王元汉,伍佑伦,余飞;板弯曲断裂计算的边界配置解法[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年06期 |
7 |
胡惠娟;东海平湖构造带地质构造特征及含油气条件[J];海洋石油;2003年01期 |
8 |
黄成炽,黄维旺,李志勤;锦江水库坝址③号断裂构造破碎带地质特征及其对堤坝安全性的影响[J];四川地质学报;2003年02期 |
9 |
丁振娜;张维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断裂分析与处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1期 |
10 |
张祖海;汤阴地堑区稳定性对南水北调中线影响的初步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6年02期 |
11 |
高欣欣,张步春,沈梅琴;郯庐断裂带中段遥感信息的处理与识别[J];地震地质;1987年01期 |
12 |
楚昆亮,姚建初,章向明;焦散线法与应力解冻法相结合分析断裂力学问题[J];固体力学学报;1991年01期 |
13 |
张琼,蔡传荣;50CrV钢的形变和断裂[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
14 |
刘昌森;本世纪上海地区地震概述及地震活动与断裂的关系[J];上海地质;1997年02期 |
15 |
赵艳华,徐世烺;Ⅰ-Ⅱ复合型裂纹脆性断裂的最小J_2准则[J];工程力学;2002年04期 |
16 |
刘传喜,宋志敏,罗宪;荥巩煤田桐花沟勘探区构造控煤作用浅议[J];中州煤炭;2003年02期 |
17 |
韦文儒;;轴间差速器前壳断裂整改[J];大众科技;2010年09期 |
18 |
曹代勇,王长海;豫南断裂带微观构造与构造环境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
19 |
刘宗庆;裂纹张开位移和断裂准则[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20 |
张玉书;日本TXL—IE型钻机变速箱体的修复[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