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梯度塑性理论断裂和大变形的研究
【摘要】:很多实验发现当材料的特征长度在微米量级,材料表现出很强的尺度效应:越小越强。由于经典塑性理论的本构关系中不包含一个长度参数,所以它不能预测这种尺度效应。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包含内禀材料长度的微米尺度连续统理论(应变梯度塑性理论)。
本文主要集中在基于细观机制的应变梯度(MSG)形变理论,另外在理论分析时顺带研究了拉伸和旋转梯度(SG)理论。
应用MSG理论研究了微压痕和断裂问题。微压痕结果显示从零点几个微米到十几个微米的范围内,MSG理论预测的结果都和实验结果吻合得非常好。这表明MSG理论可以精确的描述材料在微米和亚微米尺度上的塑性变形。研究断裂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提高裂尖应力水平来解释在韧性材料断裂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结果显示MSG塑性的应力水平明显高于HRR场的结果,而且它的应力奇异性不仅超过HRR场的,还等于或者超过弹性场的平方根奇异性,并且它的应力奇异性与塑性硬化指数无关。综合考虑其它模型,有限元结果给出了一个韧性材料多尺度断裂描述。
因为原先的MSG和SG理论只能适用于不可压缩材料,所以在重新分解应变梯度张量的基础上,本文把MSG和SG理论拓展到可压缩材料。结果显示在微压痕和断裂问题中可压缩性的影响不可忽略。在断裂问题中最主要的区别是MSG理论裂纹尖端应力奇异性不会超过弹性场的平方根奇异性。
本文建立了MSG和SG的有限变形理论。本构关系建立在初始构形,在初始构形和即时构形间建立了运动学和张量转移关系。在初始和即时构形中给出平衡方程和边界条件。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大变形的微压痕和断裂问题。结果显示通过改变材料常数大变形和小变形都可以和微压痕实验结果吻合好,大小变形理论在断裂问题上的区别仅仅存在于非常靠近裂纹尖端处。
|
|
|
|
1 |
陈宜亨;根部带裂纹的十,匚和工形截面杆扭转断裂问题的计算方法[J];固体力学学报;1982年04期 |
2 |
郭高昭;黄志强;王彝敏;施明泽;;具有角裂纹的薄壁圆筒在扭转下的断裂问题[J];机械强度;1990年03期 |
3 |
徐永君,袁驷,柳春图;断裂问题特征根的重根探讨[J];力学学报;1999年05期 |
4 |
徐永君;承受弯曲板断裂问题的特征根[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2期 |
5 |
柳春图,李英治;平板弯曲断裂问题研究的进展[J];力学进展;1982年04期 |
6 |
龚尧南;材料非线性有限元法中的一种改进解法及其在平面断裂问题中的应用[J];固体力学学报;1982年02期 |
7 |
李翠华,李开泰;计算断裂问题的区域分裂算法[J];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1993年04期 |
8 |
A.N.古兹,V.M.那柴林柯,I.P.斯太洛杜切夫;沿两条内部平行裂纹受压时材料的断裂问题[J];应用数学和力学;1997年06期 |
9 |
邹海荣,黄其柏;基于非线性的汽车钢板弹簧断裂问题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0 |
赵廷仕
,王元汉
,余荣镇;直升机桨毂支臂轴颈的断裂问题[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2年05期 |
11 |
黄孝军;半平板周期断裂问题[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
12 |
王凡,肖奇志,吴长春;柱体扭转断裂问题的有限元对偶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2003年02期 |
13 |
姚建初;;焦散线法在三维断裂问题中的应用[J];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
14 |
李晓雷;亢一澜;刘波;肖霞;;用数字圆栅技术研究橡胶类材料I型断裂问题[J];实验力学;2007年Z1期 |
15 |
徐永君,袁驷;多材料反平面断裂问题特征值的超逆幂迭代求解[J];固体力学学报;1997年04期 |
16 |
张国新,刘光廷;混合边界多裂隙体在简谐变温场作用下的断裂问题(张开型)[J];应用力学学报;1993年02期 |
17 |
类维生,陈丙森;几种断裂问题的分形描述[J];高压物理学报;1994年03期 |
18 |
张红燕;杨维阳;;关于功能梯度材料反平面断裂问题的力学模型[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19 |
程海霞;李俊林;;含曲线裂纹的各向异性板断裂问题[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
20 |
张红燕;杨维阳;;各向异性功能梯度材料板反平面断裂问题的力学模型[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