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脆塑性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摘要】:一.从孔隙度及渗透率的基本定义出发,考虑骨架变形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建立了裂缝性双重孔隙介质孔隙度及渗透率与介质变形的关系,即应变孔隙度模型和应变渗透率模型。
二.考虑骨架变形与基质孔隙流体流动及裂隙流动的耦合效应,在传统多组分渗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双重孔隙介质多相多组分流体的流固耦合渗流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经适当简化,得到了本文计算所用的双重孔隙介质三相流体流固耦合渗流模型。
三.首次将弹脆塑性应变软化本构模型引入裂缝性油藏储层介质变形描述。结合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并通过引入应力跌落时发生各向同性软化的假定,给出了用广义有效应力表述的弹脆塑性应变软化本构模型及其积分数值格式以及增量型弹脆塑性有限元求解算法。与裂缝性双重孔隙介质流固耦合多相流渗流模型及应变孔隙度模型、应变渗透率模型结合,从而首次建立了考虑弹脆塑性应变软化的裂缝性双重孔隙介质全耦合多相流流固耦合渗流模型。
四.独立开发了弹脆塑性应变软化裂缝性双重孔隙介质全耦合多相流流固耦合渗流的数值模拟有限元软件。算例对比结果显示,数值模型算法合理,程序计算结果准确可靠。
五.对一典型裂缝性油藏开采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具有弹脆塑性特性的裂缝性储层中,会形成弹脆塑性压实区,其渗流阻隔效应是导致生产压力和产量突变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与生产实际中的现象相吻合。这表明弹脆塑性软化双重孔隙介质流固耦合模型能够更合理地解释裂缝性油藏生产过程中的压力和产量的变化特性,及裂缝性油藏压力敏感性机理。因此,对于裂缝性储层,尤其是弹脆塑性软化特征较明显及压力敏感性强的储层,应该考虑弹脆塑性压实区的形成及其渗流阻隔效应,应对油藏的流固耦合效应进行数值模拟,以更科学地制订裂缝性油藏开采方案。
|
|
|
|
1 |
刘建军,杜广林;裂缝性砂岩油藏流固耦合渗流的等效介质模型[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3年03期 |
2 |
王锦山,尹伯悦,谢飞鸿;水—气两相流在煤层中运移规律[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3 |
刘先贵,刘建军;降压开采对低渗储层渗透性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
4 |
张明海;水压裂纹扩展有限元法分析及计算[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
5 |
王建;金志浩;;输流管道流固耦合非线性动力学分析[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6 |
孙可明,梁冰,王锦山;煤层气开采中两相流阶段的流固耦合渗流[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7 |
乔翠侠;包家汉;王良林;;基于流固耦合的转炉托圈热应力仿真[J];重型机械;2010年01期 |
8 |
雷蕾;李意民;曹雷;;基于流固耦合的对旋风机流场分析与数值模拟[J];煤矿机械;2011年02期 |
9 |
唐文勇,张圣坤,陈铁云;复合材料迭层板柱状弯曲的非线性流固耦合动力响应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2000年01期 |
10 |
唐文勇,张圣坤,陈铁云;复合材料层合板条的流固耦合动力屈曲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11 |
薛强,梁冰,刘晓丽,李宏艳;污染物在非饱和带内运移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及其渐近解[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年12期 |
12 |
胡坤;王洪滨;王仲勋;;基于FEPG的煤层气流固耦合渗流规律[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2期 |
13 |
狄军贞;殷志祥;刘建军;肖利萍;;基于流固耦合的垃圾污染物运移模型及模拟[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
14 |
陈彬;刘阁;;液压控制阀的水击振动耦合模型研究[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8年06期 |
15 |
禄向阳;王霄;;出口结构对水口与流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09年S1期 |
16 |
孙雷;赵刚;刘华君;张世民;;基于流固耦合的换热管束振动分析[J];压力容器;2011年08期 |
17 |
刘建军,刘先贵,曾流芳;低渗裂缝性储层渗透性能变化的动态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18 |
徐剑良,刘全稳,李志军,陈国民,李洪玺,王立志;煤层气渗流流固耦合数学建模及求解[J];天然气工业;2005年05期 |
19 |
宿崇;侯俊铭;朱立达;王宛山;;基于流固耦合算法的单颗磨粒切削仿真研究(英文)[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19期 |
20 |
罗宏瀚;;借助有限元分析对输流波纹管元件的减振研究[J];矿山机械;2008年1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