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厚壁圆筒一次和二次机械自紧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汪嘉春  
【摘要】:厚壁圆筒机械自紧技术是一项有实用价值的工艺技术。它可提高厚壁圆筒的弹性强度和疲劳寿命。本文首次提出和研究的厚壁圆筒二次机械自紧技术,可扩大机械自紧技术在不同口径身管上的应用,降低冲头的推力,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反映材料实际特性的厚壁圆筒一次、二次机械自紧技术的理论分析方法,采用弹塑性主应力法和加权残数法分析计算了一次、二次机械自紧厚壁圆筒的弹塑性应力、应变、位移、内膛残余胀大量、过盈量与自紧度、冲头推力等一次、二次机械自紧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得到了具有实际意义的许多重要结论。由计算结果可知:理论计算时必须考虑材料的应变硬化,Bauschinger效应等对结果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一次、二次机械自紧模拟实验,证明了理论分析预示规律的正确性、二次机械自紧技术本身是可行的,可满足不同口径和材料性能身管的自紧要求。 以能量原理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为研究机械自紧技术的冲头推力计算和冲头几何形状设计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该研究方法揭示了锥角变化影响位移模式的变化规律,给深入研究自紧技术提供了参考。 从微观角度出发,以宏观材料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和微观结构观察,对炮钢自紧厚壁圆筒塑性变形机制,Bauschinger效应产生原因和材料的宏观力学行为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种消除Bauschinger效应复合机械自紧技术的设想。这对研制新钢材,提高自紧身管弹性强度等可供借鉴。 最后还对机械自紧厚壁圆筒残余应力测试技术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公式和Sachs内膛削法X射线残余应力测定的计算公式。 本文所得到的结果,为一次、二次机械自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和实验参考资料。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汪嘉春,徐秉业;双线性材料二次机械自紧厚壁圆筒的弹塑性分析[J];工程力学;1995年02期
2 何世平,张曦,伍小平;铰孔和疲劳对冷挤压孔周残余应力的影响[J];实验力学;1996年04期
3 姜光伟,李燕强;焊接应力的形成与消除[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6期
4 王家勇;;钻孔法分析残余应力时应力释放系数的精确计算问题[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5 王家勇;王为铎;;再论应变释放系数的精确计算[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6 杨伯源;钻孔偏心时残余应力的数值逼近解(兼答王家勇同志)[J];力学与实践;1990年05期
7 王世中;欧阳宇平;;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过程中钻孔附加应变[J];实验力学;1990年03期
8 ;名词浅释[J];惯性世界;1997年02期
9 张亦良,张连宝;开设力学中工程性前沿性的综合实验[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年04期
10 王峰会;张勇;王泓;;热障涂层氧化残余应力大小与演化过程测试[J];实验力学;2006年05期
11 付学义;刘莉;;残余应力的危害及对策[J];包钢科技;2006年S1期
12 张于贤;王红;;工艺参数对PC光学制品残余应力的影响[J];光学技术;2007年S1期
13 闫大东;陈伟;;压力容器应力腐蚀及其控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7期
14 周连杰;;磁弹性无损伤检测残余应力预报矿井提升机主轴变断裂[J];科技资讯;2010年25期
15 于桂春;;机械应力消除法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浅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16 安欧;x—射线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方法[J];地震研究;1979年03期
17 周佐平,章小民,李文江;立方晶体弹光性的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84年04期
18 王家勇;用中心钻孔公式计算残余应力时偏心钻孔造成的误差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1987年01期
19 张广琳;姜德林;;压力容器应力腐蚀及其控制措施探析[J];民营科技;2009年04期
20 陶宝祺;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现状[J];力学进展;198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明;陈瑞;马素媛;贺笑春;李家宝;;残余应力静载弛豫的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峰会;;燃料电池双层材料残余应力的电阻应变测试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江五贵;冯西桥;南策文;;介电层厚度和层数对微型多层陶瓷电容器残余应力的影响[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4 胡晓东;;振动时效技术的突破——频谱谐波振动时效技术[A];2008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征文论文集[C];2008年
5 刘一华;王炯华;;轿车后桥横梁中的残余应力研究[A];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册暨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1963-2003)[C];2003年
6 李振南;雷玉成;任闻杰;;CLAM钢激光焊T型接头残余应力及硬度分析[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刘杰;李永强;李允公;闻邦椿;;波动时效机理的动力学研究[A];振动利用技术的若干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郑永男;左翼;周冬梅;范平;袁大庆;朱升云;;正电子湮没方法研究材料中残余应力[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史丽萍;赫晓东;李垚;;EBPVD制备复合多层结构材料中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陈祖福;田晓虎;;预置应力对焊接残余应力峰值的影响研究[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嘉春;厚壁圆筒一次和二次机械自紧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1992年
2 芮嘉白;一种新的机械自紧理论及光塑性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清华大学;1994年
3 潘立功;自紧技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1988年
4 姜运建;P92钢焊接残余应力场及对高温寿命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孙志国;MEMS封装中的残余应力演化及其相关可靠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6 刘超前;薄膜织构和残余应力表征及取向铁电薄膜的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刘海涛;精密薄壁回转体零件加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龚海;铝合金厚板内应力演变规律及残余应力场评估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冯升波;磁测残余应力法的基本理论和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1997年
10 陈玉安;铍材X射线残余应力无损测定原理和方法[D];重庆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值;机械自紧技术的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2 熊江;大鼠腹主动脉瘤模型残余应力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3 董瑞强;航空铝合金残余应力引起构件变形的数值模拟[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4 杨武;现场环境对厚钢板焊接应力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5 孙建海;电子封装残余应力及器件热失效的光测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健;激光快速成形金属零件力学行为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7 汪小芳;刀一屑摩擦对残余应力分布影响的模拟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8 陈会丽;爆炸焊接复合板界面残余应力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谷绪地;直缝焊管高频感应焊接残余应力分析[D];燕山大学;2010年
10 温磊;复合材料层压板残余应力的研究[D];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振动时效技术[N];中国冶金报;2002年
2 杨红岩;分析探讨超厚浮法玻璃的退火技术[N];中国建材报;2007年
3 记者 白茂槐;第二代高强度稀土钢轨出口巴西[N];中国冶金报;2007年
4 肖英龙;日本功能性船板开发使用现状[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5 陈光烁;浅析幕墙横梁的局部稳定性[N];中华建筑报;2006年
6 迟明;对待液化石油气钢瓶大意不得[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年
7 刘友存;日本钢铁技术公司向罗德洛基提供厚板冷矫平机[N];中国冶金报;2007年
8 彭在美;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9 林立恒;新型平整机:更高的平直度[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10 肖英龙;神户制钢在中厚板领域的核心技术及产品[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