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干涉法的倍增技术及在新材料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对云纹干涉法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进行了述评。详细阐述了云纹干涉法的波前干涉理论,概括总结了云纹干涉法的制栅技术与载波技术,展望了云纹干涉法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云纹干涉法与载波法、倍增技术相结合,提出并实现了一种位移场和应变场云纹条纹倍增方法。该方法使得现有云纹干涉法的测量灵敏度提高二倍甚至达到一个量级,有助于云纹干涉法在细观力学领域和小变形测量中的广泛应用,文中对该方法给出了严格的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
本文首次综合应用云纹干涉法、扫描电镜、形貌仪、激光拉曼微探针技术等现代实验测试手段对Ce—TZP结构陶瓷在拉伸、压缩、弯曲等多种受力状态下的相变区和相变塑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了Ce—TZP结构陶瓷材料在室温下应力诱发相变时相变区发展的不均匀形式和带状局部分布等新现象。测试结果表明,相变带内的塑性体膨胀与剪切变形同量级,即变形局部化表现为宏观体膨胀剪切带。这些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为深入研究ZrO,相变多晶体的细观本构理论和变形局部化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本文首次用云纹干涉法研究了CALL混杂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得到了CALL混杂复合材料在纤维方向和垂直方向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变分布规律及其破坏特征。结果表明,碳纤维/环氧树脂层的剪应变明显大于铝层,但各自服从沿截面呈抛物线分布规律;CALL混杂复合材料在纤维方向的弯曲破坏形式是分层破坏或碳纤维/环氧树脂层剪切破坏,在垂直于纤维方向的弯曲破坏是由受拉面的碳纤维/环氧树脂层拉伸破坏所致。
本文还首次将云纹干涉法应用于铜基多晶体形状记忆合金伪弹性的实验研究中,获得了各晶粒相变塑性的全场分布。实验发现,一些晶粒内部的相变塑性几乎均匀分布,而各晶粒之间的变形差异很大,在一些晶界上存在着很大的变形。
本文以上工作无论是对发展云纹干涉法的理论与技术,还是对认识新材料的力学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
|
|
|
|
1 |
张珊,康少英;激光加工结构陶瓷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1995年10期 |
2 |
罗至善;云纹干涉法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1989年01期 |
3 |
周伯明;戴福隆;;用云纹干涉法测复合材料的固化残余应变[J];实验力学;1992年03期 |
4 |
张继平,亢一澜,贾有权;双材料界面应力分析的局部杂交法[J];力学与实践;1998年03期 |
5 |
佟景伟,谢马岳,王世斌,沈珉,P.Priolo,F.Aymerich;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数值分析与实验[J];实验力学;2000年02期 |
6 |
吴燕纯;;陶瓷材料在轴承业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汕头科技;2006年02期 |
7 |
丁健生;姜锦虎;;四光束云纹干涉法[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
8 |
锺国成;周春田;勾秋静;;用高灵敏度云纹干涉法测定弹塑性应变场[J];实验力学;1986年03期 |
9 |
肖为;张桂琴;亢一澜;李林安;;贴片云纹干涉法测复合应力强度因子[J];实验力学;1987年02期 |
10 |
谢惠民,袁杰,戴福隆;高温全息光栅的制作工艺研究[J];光学技术;1993年03期 |
11 |
常红,常莉莉,刘俐亭,祝伟荣;复合材料断裂力学参量的实验测定[J];力学季刊;2003年03期 |
12 |
蔺书田,章伟宝,应明;用云纹干涉法研究静止裂纹尖端附近的奇异性[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13 |
束永生;何世平;赵建华;魏俊;;循环载荷下冷挤压孔宏观残余应力的松弛效应[J];实验力学;1993年04期 |
14 |
孙建海,王卫宁;新型三维位移场测试理论及系统研究[J];激光杂志;2003年04期 |
15 |
罗道斌;李增生;刘香莲;;双光束对称入射云纹干涉法测量物体的形变[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21期 |
16 |
杨晓光,熊昌炳;结构陶瓷材料断裂强度统计预测模型[J];航空动力学报;1989年03期 |
17 |
龚之明;叶帮础;;用云纹干涉法测定表面复合材料层板面内位移及其导数场[J];实验力学;1990年04期 |
18 |
钟国成,王兵,蒋小林,戴福隆;部分相干光云纹干涉法测三维位移场[J];力学学报;1992年06期 |
19 |
王柏昆;;结构陶瓷韧化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9期 |
20 |
李砚明;;云纹干涉法测试技术在力学实验课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