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道祥,孙训方;结构元件蠕变与疲劳寿命估算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2 |
金尧,孙训方,孙亚芳,邓勇,刘洪杰,屠勇;考虑加载历史影响的蠕变律[J];机械强度;2001年02期 |
3 |
凌祥,涂善东,巩建鸣;高温构件蠕变损伤分析的龙格-库塔-曼森算法[J];力学季刊;2000年04期 |
4 |
邱贤德,姜永东,张兰;岩盐流变特性与卸荷损伤本构关系研究[J];中国井矿盐;2003年04期 |
5 |
熊先仁,马兆纬,郭薇,王文安,谢亚青,杨杉,岑小路;锅炉汽包蠕变、疲劳损伤断裂的描述[J];江西科学;1998年03期 |
6 |
曾攀,孙训方;用于弹性蠕变损伤问题的参变量变分原理[J];力学学报;1992年05期 |
7 |
杨海天,邬瑞锋,佟晓利;二维蠕变损伤的有效模量法及有限元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1996年02期 |
8 |
周柏卓,聂景旭,杨士杰;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粘塑性损伤统一本构关系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9年04期 |
9 |
柴国钟,洪起超,王勇;非稳态蠕变裂纹尖端场强度因子的近似解[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10 |
王勇,柴国钟,洪起超;非稳态蠕变二维裂纹尖端场强近似分析[J];科技通报;1997年06期 |
11 |
柴国钟,顾立成,洪起超,王勇;表面裂纹蠕变分析的蠕变线弹簧模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12 |
巩建鸣,陈嘉南,凌祥,涂善东,潘文越,徐平,陈世陵;HK40炉管焊缝抗蠕变裂纹扩展能力的试验[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13 |
赵荣国,张淳源;一个考虑损伤的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
14 |
罗文波,杨挺青,张平;高聚物细观损伤演化的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01年02期 |
15 |
何平,程国栋,朱元林;冻土粘弹塑损伤耦合本构理论[J];中国科学D辑;1999年S1期 |
16 |
马功勋,程可,沈复中;HP-50转化管蠕变特性分析[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1年08期 |
17 |
陈书宇,陈成光;混凝土本构模型及其动态有限元算法研究[J];力学季刊;1998年02期 |
18 |
徐明乔,施绍裘,王礼立;高应变率下高聚物本构模型的BP神经网络辨识[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年04期 |
19 |
陈鹏,姜严明
,张杰,单清,马萍,张翠萍,钱焕文;Nd:YAG激光致视网膜感光细胞损伤及相关基因的表达[J];激光生物学报;2003年04期 |
20 |
肖志勇,陈明,林振石,吴翊钦;134μm Nd∶YAP激光照射后兔颈总动脉的形态学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