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弧加热发动机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
星上推进系统是为航天器提供机动和控制推力的装置。目前,电推进系统以其优越的性能逐步取代传统的化学推进系统,被广泛的用于空间飞行任务。作为电推进的一种方式,电弧加热发动机以较高的推力/功率比、推力密度、中高的比冲、良好的系统继承性和可靠性等特点,成为当前国际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和未来航天任务的需求,先进的电弧加热发动机将是理想的选择。因此,开展对电弧加热发动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设计、建造一套性能先进的低功率电弧加热发动机。详细讨论了发动机对不同组件的性能要求,并根据要求对每一个构件选择了合适的材料,使其稳定可靠工作。本文通过优化发动机其内部结构,减小了热损失,提高了比冲。
本文设计、建立了一套满足真空度要求的真空模拟系统和电弧加热发动机性能测量系统,并对电弧加热发动机进行实验研究和性能测试。以氩气作为推进剂,在不同工况下进行点火实验,测量获得了其工作推力、电弧电压和电流、推进剂流率和弧室压力等宏观参数,得到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其工作的实际比冲、推力效率、推力/功率比以及比功率等性能参数,分析了推进剂质量流率、电弧功率、电弧加热发动机电弧室结构尺寸等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为数值模拟研究和实际的低功率电弧加热发动机优化设计及研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本文优化并改进了一套高速、高精度的多谱线电弧等离子体光谱诊断系统,使其适用于电弧加热发动机羽流激发温度的诊断,并利用该系统诊断了发动机出口羽流的非平衡程度和温度沿径向的分布。本文还研究了发动机运行参数,如电流、流量对羽流平衡态和温度分布的影响。
本文建立了电弧加热发动机工作的简化的一维理论分析模型。该模型实现了快速、有效地预报了电弧加热发动机的性能,有助于分析实验结果和理解发动机内部电弧复杂的物理过程,为其实际应用到我国空间任务提供了理论基础。
|
|
|
|
1 |
肖顺模;刘保华;;氰化氢激光器[J];核聚变;1980年01期 |
2 |
孙官清,郑思孝,刘仲阳,王培录,姜景云,疗小东;Freeman离子源的特性与改进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4年04期 |
3 |
胡志高,王文明,赵辉,范光前,赵强;等离子体熔炼含氮合金钢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4 |
魏智强,巩纪军,乔宏霞,候尚林,马军,闫鹏勋;等离子体制备铁纳米粉末的性能表征[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5 |
王晓明,赵莹;等离子体反应器多相介质电场畸变分析[J];高电压技术;2005年05期 |
6 |
孙彦铮,刘晓为,唐军,徐寿岩;太阳电池阵样品等效电容的确定方法[J];电源技术;2005年08期 |
7 |
赵利军;毕冬梅;王丽丽;;金刚石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
8 |
张红鹰;吴师岗;;飞秒激光作用下薄膜破坏的力学过程[J];物理学报;2007年09期 |
9 |
罗青;;空间飞行器近尾区内等离子体与场非稳态相互作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
10 |
杨胜凡;常向东;秦玉芳;梁建军;;高压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及臭氧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
11 |
廖晶晶;刘三秋;;空间飞行器远尾区电双层形成的数值模拟[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0年01期 |
12 |
王晓光;朱晓明;尹延昭;;等离子体刻蚀工艺的优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4期 |
13 |
贾少霞;王海兴;陈熙;潘文霞;汤海滨;;低功率氩电弧加热发动机的数值模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7期 |
14 |
张富春;李锰;程欣欣;;基于等离子体模型的气隙局部放电仿真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0年12期 |
15 |
迈克·伍德;姚涵春;;等离子体光源是如何工作的[J];演艺科技;2011年02期 |
16 |
宋绍瑞;龚学余;;等离子体中双撕裂模线性增长率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17 |
О.Б.Брон
,余怀鲁;强电流电器制造中触头的若干问题[J];低压电器;1981年01期 |
18 |
陈宝彦;嵇震宇;马根娣;;氩等离子体发生装置激波参数的解析表达式[J];安徽工学院学报;1987年Z1期 |
19 |
赵文涛;;溅射式宽束离子源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
20 |
苑舜,王季梅;用真空电弧数学模型分析触头最佳运动特性[J];低压电器;199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