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土高原地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刘卓颖  
【摘要】: 黄土高原地区正在大力开展的水土保持建设在取得巨大效益的同时,存在着各种措施拦水拦沙效益计算结果不一致等问题,对正确认识水土保持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充分考虑水文变量空间变异性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成为研究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水文响应影响的有效工具。但现有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由于尺度、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很难对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引起的水沙变化做出较好的模拟,需要建立新的模型。 本文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与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及水土保持特点相适应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型以小尺度网格为计算单元,在垂向上将土壤离散化,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求解Richards方程模拟土壤水分运动,同时实现了网格尺度上的水沙耦合计算。根据淤地坝的运行原理和运行方式,将淤地坝引入到模型中,实现对其拦水拦沙效益的模拟。模型在黄土高原岔巴沟小流域进行了连续8年的率定和验证计算,对径流和产沙量的模拟结果均较好,确定性系数达到0.70以上。对淤地坝建设影响下的河道水流泥沙运动模拟也取得了较高的精度。 模型以0.5h为计算时间步长,将土壤表层离散为数层,模拟计算了1960~1967年岔巴沟流域相对天然状态下干支流各水文测站的径流和输沙过程,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洪峰出现时间的误差在1h以内;模型根据小型淤地坝和中型淤地坝及骨干坝不同的运行方式,模拟计算了1979~1981年流域的径流和输沙过程,结果表明模型对淤地坝安全运行状态下的水沙模拟具有较高的精度;对淤地坝的建设情况做了不同的情景分析,模拟了淤地坝不同库容情况下的径流和输沙过程,用以计算分析淤地坝的拦水拦沙效益。 论文开发建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各项研究及应用结果表明:模型可用于黄土高原地区天然小流域和治理小流域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及管理、洪水预报等;模型对流域内产水产沙量的空间分析,可用于研究水土保持措施的拦水拦沙效益计算,为小流域坝系规划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卓颖,倪广恒,雷志栋,王玲;黄土高原地区小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J];人民黄河;2005年10期
2 刘卓颖;倪广恒;雷志栋;王玲;;黄土高原地区中小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9期
3 许桂兰;;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治理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09期
4 王少英;;黄河水土保持研讨会在临潼召开[J];灾害学;1993年04期
5 竺可桢;;参加黄河勘察队考察西北水土保持工作纪要[J];科学通报;1954年08期
6 姚文波;;硬化地面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J];地理研究;2007年06期
7 冯仲科,张志良,郭学林;GPS基本原理及其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1999年10期
8 赵颖;;对于做好水土保持宣传工作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年16期
9 朱显谟;;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J];地理科学;1984年02期
10 郑兴年;;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J];遥感信息;1992年03期
11 黄玉敏,秦静远,刘小莉;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途径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年03期
12 杜润有;;黄土高原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现状[J];太原科技;2008年04期
13 李喜安;彭建兵;陈志新;康锦辉;李亮;;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及其利弊综合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4 袁嘉祖;黄土高原地区植物气候生产力[J];生态学杂志;1990年04期
15 余汉章;黄土高原水资源特征与利用对策[J];干旱区地理;1992年03期
16 康晓光;坝系农业—治黄之本[J];科技导报;1993年08期
17 池宏康;黄土高原地区提取植被信息方法的研究[J];植物学报;1996年01期
18 张琼华;赵景波;;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用水模式探讨[J];中国沙漠;2006年02期
19 刘平乐;;论淤地坝建设在我省黄土高原地区的地位和作用[J];甘肃科技;2006年04期
20 董华英;董婕;;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官周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2 尤代强;;搞好水土保持 服务新农村建设[A];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C];2008年
3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可持续发展初探[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林助金;;建设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必须坚持水土保持工作[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5 薛选世;;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探讨[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6 王新华;尚建国;;以权属管理树起水利水土保持工作的权威[A];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论文选编[C];2003年
7 郭索彦;;扎实推进我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A];2005中国水利发展报告[C];2005年
8 孟天友;况文军;李其江;;岩溶山区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崔秀珍;王颖;都景凤;孙景臣;;加强水土保持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对临清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10 卿太明;;搞好水土保持是实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卓颖;黄土高原地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05年
2 张荔;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及在渭河流域水环境解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宇晖;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流域水循环及面源伴生过程模拟研究与应用[D];东华大学;2012年
5 王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升堂;考虑水土治理影响的黄土高原分布式降水径流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卢江勇;水土保持、经济增长与减贫[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王小利;黄土高原和亚热带丘陵区典型生态景观单元土壤有机碳对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9 李丽;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汇流演算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张青峰;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楠;小流域坝系规划信息系统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王正杲;延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方案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3 孙伟;北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城寨堡体系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学武;陕西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与城镇绿化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王长如;黄土高原菊科植物的区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正负地形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胡兵辉;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8 杨晨希;陇东黄土高原地区鱼类区系调查[D];兰州大学;2007年
9 李俊;基于DEM的黄土高原坡长的自动提取和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宋富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荆东亮 孙太旻 徐清华;淤地坝建设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亮点和重点[N];黄河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吕娜 通讯员 赵家银 孙太旻;为了母亲河的微笑[N];中国水利报;2005年
3 党维勤 黄委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水土保持工作如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新要求[N];黄河报;2010年
4 孙太旻 翟李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N];黄河报;2007年
5 武盾 魏平;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四年迈出了四大步[N];陕西日报;2009年
6 记者 涂序波 通讯员 赵宇舟;听取并研究全州水土保持工作[N];大理日报(汉);2007年
7 记者 刘标;水域生态景观初现魅力[N];东营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静琳 孙太旻;情系水保不知倦[N];黄河报;2006年
9 张俊德;做到水电开发和水土保持的双赢[N];张掖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王雄 果布柳作;水土保持换新貌 兴林富民强金阳[N];凉山日报(汉);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