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堆甲烷蒸汽重整制氢系统的研究
【摘要】:
利用核能可以大规模、高效地制氢,同时减少甚至消除温室气体的排放,为实现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计算模拟的方法对高温堆甲烷蒸汽重整制氢系统进行了研究。
论文首先从热力学的角度对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完全反应模型的总反应式,推导获得了标态时不完全反应模型的计算热效率的解析式。利用不完全反应模型的热效率解析式,结合平衡反应模型,对系统性能进行了研究。给定重整温度,压力和水碳比,即可利用该解析式计算出系统平衡反应的热效率。分析表明,耦合高温堆的甲烷蒸汽重整制氢系统相对传统的制氢系统应当选择比较高的水碳比,以获得较高的热效率。在压力大于1MPa,水碳比大于2的研究范围内,热效率更实际的理论上限为68.2%。高温堆甲烷蒸汽重整制氢系统中过剩水蒸汽的潜热,副产物CO需要进一步地利用和转换,以提高热效率。
论文进一步对制氢系统进行稳态分析。基于一维拟均相模型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建立了系统的稳态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比较好。计算分析表明HTR-10制氢系统的氦加热重整器设计是合理的。利用该模型对耦合HTR-10的氦加热重整器入口氦气参数和入口工艺气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为了对系统进行安全分析,进一步建立了氦加热重整器,蒸汽发生器和换热器的动态数学模型。通过它们之间的耦合组成了系统回路的动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比较好。利用该模型研究了HTR-10制氢系统的原料气断流引起的安全事故。研究表明在氦加热重整器下游设置蒸汽发生器能够有效地抑制热力扰动引起的温度波动。
最后,提出了将膜分离技术应用到高温堆甲烷蒸汽重整制氢系统中。首先对集成膜分离技术的制氢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基于前面建立的氦加热重整器稳态模型,建立了氦加热无机膜重整器的稳态模型。研究表明利用膜分离技术可以实现紧凑的重整器结构,并且获得高达95%的甲烷转化率,而压力损失只是略有增加。通过计算分析,在一定的设计条件或者操作参数的情况下,利用膜分离技术,将使高温堆带给制氢系统的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
|
|
|
|
1 |
许满兴;合成氨装置改制氢装置技术探讨[J];大氮肥;2004年04期 |
2 |
张武高;陆伟东;闫应;;二甲醚水蒸气重整制氢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0年02期 |
3 |
徐玉陵;合成氨装置改制氢后对流段盘管超温问题的解决[J];大氮肥;2001年05期 |
4 |
尹长学,程玉春,迟元龙,王全方;胜利炼油厂制氢装置原料“油改气”试验[J];齐鲁石油化工;2002年02期 |
5 |
刘军,齐国良,杨国东,黄芝,赵斌;天然气蒸汽转化制氢改造成焦化干气制氢前期论证[J];大氮肥;2005年02期 |
6 |
周文昌;吴晓滨;;乙醇汽的催化制氢[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11期 |
7 |
陶鹏万;古共伟;;煤矿区煤层气制氢技术的探讨[J];中国煤层气;2006年04期 |
8 |
孙立贤;张箭;刘颖雅;褚海亮;邹勇进;范美强;徐芬;张耀;;氢的制备、储存、安全检测与生物燃料电池研究[J];合成化学;2007年S1期 |
9 |
闫秋会;赵亮;吕友军;;操作参数对纤维素超临界水气化制氢产气性能的影响[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
10 |
张磊;张蕾;舒新前;楼科奇;张立欣;张越;孙秀君;;煤泥水恒温热解制氢的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9年02期 |
11 |
张伟;沈发治;杜彬;;介孔TiO_2的制备及染料敏化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J];广东化工;2009年10期 |
12 |
黄景梁;铁-蒸汽法制氢新流程[J];现代化工;1986年01期 |
13 |
林鹏;浅谈静电对气象制氢、用氢的威胁及防范[J];气象;1988年04期 |
14 |
梁杰,余力;煤炭地下气化制氢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导报;1995年08期 |
15 |
李言浩,马沛生,郝树仁;中小规模的制氢方法[J];化工进展;2001年09期 |
16 |
唐忠,陶庭树,冯仰渝,陈炳琪;重整抽余油组成对制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1年02期 |
17 |
白宗庆;陈皓侃;李文;李保庆;;流化床中甲烷在活性炭上裂解制氢研究[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06年01期 |
18 |
王桂芝;;甲醇制氢技术及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J];化学工业;2008年01期 |
19 |
潘国祥;倪哲明;曹枫;李小年;;原位还原镍镁铝水滑石的活化机制与制氢性能(英文)[J];硅酸盐学报;2010年07期 |
20 |
魏正妍;由制氢废液制备ZnSO_4·7H_20[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