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水资源分配理论及流域演化模型研究
【摘要】:
干旱区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是表层地球环境脆弱性的一个具体表现,涉及到水循环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流域复杂系统演化问题。流域系统的演化取决于实际的水资源分布状态,本文试图从水资源分配理论着手,研究如何在制定水权制度的同时,预测实际水资源分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应,预见流域演化方向,实现对流域系统的宏观调控。
借助势能的一般概念,本文提出了水资源势能概念,它包括水资源流动性的地理势能、水资源竞争性的效率势能和水资源公共性的制度势能。应用势能理论的基本规律解释水资源分配规律,提出水资源分配理论。根据水资源流动特性,推导水资源分配基本方程。
根据地理势能、效率势能和制度势能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水资源在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中的消耗比例,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中农业和工业水资源分配增长比例,划分了水资源分配的生态安全、生态临界-农业增长、生态临界-工业增长、生态破坏-农业增长、生态破坏-工业增长和生态恢复等6个阶段,并分析了2000年全国71个二级流域水资源的分配状态。
以制度势能为基础,建立了水资源使用权分配多人多准则协商模型。将水资源分配理论和水资源使用权分配协商模型结合,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集水资源自然循环和人工调控、社会经济系统自由竞争和有限发展为一体的流域系统演化模型,实现了对水资源在不同条件下区域分配规律的描述,可以预测流域系统的演化趋势。
应用流域演化模型于石羊河流域,分析水资源分配不同情景下的流域演化方向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实施水资源使用权制度对石羊河流域上游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一定制约,对下游区域将产生积极作用;总体上实施水资源使用权制度比不实施水资源使用权制度要好,越早实施水资源使用权制度越好,有利于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
|
|
|
1 |
张平平;;水资源分配的对策论方法[A];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第五届系统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1986年 |
2 |
马兴旺;;保护性农业与干旱区可持续发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3 |
黄培佑;;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关理论与实践[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
4 |
黄雪松;覃志年;覃峥嵘;;广西农业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5 |
吉恒莹;马兴旺;王志国;杨涛;;干旱区棉花水肥耦合效应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
6 |
肖笃宁;;干旱区生态安全研究的意义与方法[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7 |
李玉芳;郑旭荣;任政;雷雨;;干旱区农业节水对区域环境的影响[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8 |
马兴旺;李保国;;干旱区水土资源时空变化的定量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
9 |
刘新平;;干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终极目的选择[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
10 |
王静;;干旱区植被复原与重建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