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颗粒力学理论及数值模拟
【摘要】:
很多学者认为,进一步认识岩土力学性质的关键取决于对岩土微观结构的洞察。而粗粒土(砂土)和细粒土(粘土)的颗粒性和散碎性很适合从颗粒力学角度来分析其力学性质。本文利用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颗粒流数值方法,通过PFC2D分析岩土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并尝试建立微观与宏观(表观)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本文首先建立了土力学基本试验(单轴抗压试验、侧限压缩试验、侧限双轴试验、无侧限双轴试验和简单剪切试验)的颗粒力学模型,解决了孔隙率、边界条件和加载/伺服机制等数值模拟中的难题,其中的无侧限双轴试验和简单剪切试验的颗粒力学模型在国内尚未有人提出。这些基本试验的颗粒力学模型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工具。
本文利用所标定的砂土的颗粒力学模型,研究了砂土无侧限双轴试验下的三种表观强度指标(临界状态强度、峰值强度和特征应力强度)、剪胀性及剪切模量的颗粒力学影响因素,得到了砂土颗粒力学参数与砂土表观岩土参数相互影响表。用标定的颗粒力学模型,研究了无重地基极限承载力问题,并与普朗德尔-瑞斯纳解对比,深化了对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理解。
本文还分别研究颗粒状粘性土和片状粘性土的力学性质,研究了片状粘性土颗粒单元的倾角、长度、样品的均匀性和单元形状对粘性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利用所标定的片状粘性土的颗粒力学模型,观察到片状粘性土表观内摩擦角在较大围压时随围压增大有很明显的下降,该现象未发生在颗粒状粘性土和砂土中。解释了粘性土在小围压下存在高表观内摩擦角的可能原因是粘性土内部片状单元的存在和分布。
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砂土颗粒力学指标与其表观性质的定性与定量关系,还从颗粒力学层面理解低应力状态下片状粘性土材料的各向异性行为,初步解释了软土宏观实验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因此,合理使用颗粒流程序能够较好的模拟砂土和粘性土的力学性质,为从微观层次来理解岩土的工程性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
|
|
|
1 |
方玉树;对颗粒流理论的一点认识[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0年01期 |
2 |
张端明,雷雅洁,张美军,李智华;混合颗粒流分形模型及相关有效热传导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12期 |
3 |
黄德财;孙刚;厚美瑛;陆坤权;;颗粒速度在颗粒流稀疏流-密集流转变中的作用[J];物理学报;2006年09期 |
4 |
叶坚;毛旭锋;夏建新;;颗粒流研究最新进展与挑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5 |
白若虚;程雪松;郑刚;;关于土渗透系数颗粒流细观参数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1期 |
6 |
孟凡净;刘焜;王伟;;剪切平行板间密集颗粒流的接触力分布及各向异性分析[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3年07期 |
7 |
罗勇;龚晓南;吴瑞潜;;桩墙结构的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J];科技通报;2007年06期 |
8 |
朱涵成;韩文喜;陈超;;砂岩常规三轴的颗粒流数值模拟[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年03期 |
9 |
周英,鲍德松,张训生,雷哲民,胡国琦,唐孝威;边界条件对二维斜面颗粒流颗粒分布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4年10期 |
10 |
周健,池永;土的工程力学性质的颗粒流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4期 |
11 |
张忠政;胡林;曲东升;李霖渊;许锋;;颗粒流动特性的研究与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2 |
颜敬;曾亚武;高睿;杜欣;;无黏结材料颗粒流模型的宏细观参数关系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年05期 |
13 |
吴纹达;周文斌;;基于颗粒流的粒状岩土材料高应力破碎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
14 |
孟凡净;刘焜;;密集剪切颗粒流中速度波动和自扩散特性的离散元模拟[J];物理学报;2014年13期 |
15 |
曹宇春;周健;;软土地基上填土土坡滑动颗粒流模拟[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16 |
刘先珊;董存军;;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的胶结砂岩力学特性[J];重庆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
17 |
刘中淼;孙其诚;宋世雄;史庆藩;;准静态颗粒流流动规律的热力学分析[J];物理学报;2014年03期 |
18 |
黄德财;胡凤兰;邓开明;吴海平;;开口角度对二维颗粒流稀疏流-密集流转变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0年11期 |
19 |
李婕,杨凌冬;智能化颗粒流料计量系统[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20 |
成国文;赫建明;李晓;狄帮让;李守定;;土石混合体双轴压缩颗粒流模拟[J];矿冶工程;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