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与结构接触面三维静动力变形规律与本构模型研究
【摘要】:
土与结构接触面三维力学特性研究是对土与结构系统进行合理的三维化非线性分析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研制设备入手,在材料试验、机理分析、模型建立、数值实现和工程应用等多个方面,着重对三维加载条件下接触面的静动力变形规律及其本构描述展开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如下的主要新成果:
(1)成功研制了一台可进行三维加载的大型接触面力学特性试验机,并对其功能进行了扩展。该试验机加载能力高,可进行较大尺寸试样的接触面三维直剪和单剪试验,特别适于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的研究。试验机加载和测量精度高,可进行细观测量,同时还具有土的大型直剪、单剪和压缩试验功能。
(2)系统地进行了多种加载条件下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三维静动力特性试验,得到了系列化的试验成果。将接触面的三维加载条件划分为直线型、旋转型和组合型三种不同加载类型,分别进行了单调和往返两类剪切试验,研究了法向边界条件、加载幅值、控制方式等因素对接触面力学特性的定量影响。
(3)揭示了三维加载条件下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的基本静动力学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三维加载条件下接触面的强度受加载路径影响较小;循环加载引起接触面明显的硬化且在初始加载阶段发展较快;三维加载条件下接触面变形存在明显的非共轴现象;三维加载剪切引起的接触面法向位移可以划分成可逆性和不可逆性两部分;三维加载条件下接触面存在明显的物态演化,其对于接触面的力学特性有重要影响。
(4)提出了合理的建模思路,在变形规律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接触面三维弹塑性循环本构模型。将三维加载产生的塑性变形分为线性加载分量和旋转加载分量两部分,并对旋转加载分量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描述方法。模型可有效模拟多种复杂加载路径下接触面从小变形到大变形的主要三维力学特性。
(5)实现了基于新建立的接触面三维本构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并应用于边值问题分析。对面板堆石坝这一存在三维接触面问题的典型工程课题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验证了接触面三维本构模型数值实现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
|
|
|
1 |
潘作枢,王万银;三维曲面上的位场处理问题[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04期 |
2 |
雍学善,余建平,石兰亭;一种三维高精度储层参数反演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年06期 |
3 |
彭力,刘金国;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在钱家营矿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1997年S1期 |
4 |
王丽彪,任家骏,吴风林,王繁生,刘英;三维弹性接触问题边界元法的研究[J];山西机械;2001年01期 |
5 |
田宜平,李伟忠,何珍文;数字城市中三维数字社区的解决方案[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年01期 |
6 |
吕敬慈,雍克岚;化石燃料的非线性可变角扫描荧光特征光谱[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年04期 |
7 |
刘卫群,黄颖青,吴长春;满足PTC的三维非协调形函数的显式处理[J];计算力学学报;1998年03期 |
8 |
曾海容,宋惠珍;利用三维有限单元格林函数反演1989年Loma Prieta地震的震源机制[J];地震学报;1999年03期 |
9 |
曹彦章,郑万仲;GPS三维联合平差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9年04期 |
10 |
Tatum M.Sheffied
,程晓东
,吴川;地质体可视化解释:三维体的颜色[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9年06期 |
11 |
杨化超,杨国东;三维地面模型的可视化研究[J];世界地质;2001年04期 |
12 |
张修忠,王光谦;浅水流动及输运三维数学模型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02年07期 |
13 |
徐继生,邹玉华;时变三维电离层层析成像重建公式[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4期 |
14 |
刘金平,张向君,董建平,朱建伟;波动方程显式短算子三维正演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
15 |
何剑;;《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J];统计教育;2007年02期 |
16 |
滕艳敏;;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在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和优化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地名;2007年04期 |
17 |
邵明省;马传琦;;利用MATLAB绘制电信课程中的信号波形图[J];民营科技;2007年09期 |
18 |
张佳佳;;浅谈虚拟人在3D游戏中的仿真实现[J];科技资讯;2010年02期 |
19 |
陈必远,金胜汶,马在田;反偏移法三维波动方程正演[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年01期 |
20 |
顾先觉;SX地区二维地震资料重新解释的方法及地质成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