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不平顺激励下车辆—轨道空间耦合系统动力学响应分析
【摘要】:轨道不平顺是引起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响应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高速、重载铁路的迅速发展,列车运行速度的大幅度提高,使得轮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大增强,轨道不平顺对轮轨系统相互作用的影响日趋显著。研究轨道不平顺作用下车辆-轨道空间耦合系统的振动响应对于确保铁路车辆运营中的平稳性,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车辆-轨道系统耦合动力学原理,建立了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并以轨道随机不平顺作为耦合模型的输入激励。通过求解轮轨空间动态耦合关系得到轮轨相互作用力;采用数值积分方法求解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方程,得到车辆-轨道空间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响应。
在确立系统研究方案的基础上,论文首先建立了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根据达朗贝尔原理,详细地推导了车辆、钢轨以及轨下各部分参振质量的振动方程。采用逆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对轨道不平顺功率谱进行数值仿真,得到不平顺时域样本,从而建立线路的激励模型。针对轮轨相互作用力的求解,通过建立轮轨空间动态耦合模型,计算轮轨动态接触几何关系,从而得到轮轨相对运动时的接触几何参数。代入车辆-轨道运动参数,采用Herz非线性弹性接触理论可得到轮轨法向力;利用Kalker线性蠕滑理论计算出轮轨蠕滑率及蠕滑力,然后采用Shen-Hedrick-Elkins理论对蠕滑力进行非线性修正。
对于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方程这一大型强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的求解,采用了将Newmark隐式法与新型数值积分法结合的Newmark预测-校正积分法。利用增量方程的形式进行数值积分,从而得到车路系统的动态响应。该方法结合了隐式法和显式法的优点,能在保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加快运算速度。
本文使用MATLAB编写计算程序对耦合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轨道不平顺状态与车辆参数的情况下,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车辆运行速度的提高,车辆-轨道系统大部分部件的垂向、横向振动响应均明显加强。
|
|
|
|
1 |
许玉德,李海峰,周宇;铁路轨道高低不平顺的预测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2 |
陈宪麦;王澜;杨凤春;柴雪松;吴旺青;;无碴轨道谱的初步分析[J];铁道建筑;2006年12期 |
3 |
张媛;程旭东;李静;;轨道不平顺引起的车轨桥空间耦合振动分析[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年03期 |
4 |
胡立发;;客运专线有碴轨道结构减振措施研究[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4年03期 |
5 |
;关于机车车辆/轨道系统随机激励函数的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1985年02期 |
6 |
罗林
,罗文灿
,朱开明
,李仰训;干线轨道不平顺紧急补修标准的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1990年02期 |
7 |
谭复兴;轨道结构与车辆垂向耦合振动模型及轨道试验研究[J];铁道学报;1997年S1期 |
8 |
许玉德,李浩然,李海峰;铁路轨道养护维修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中几个技术问题的研究[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10期 |
9 |
陈果,翟婉明,左洪福;仿真计算比较我国干线谱与国外典型轨道谱[J];铁道学报;2001年03期 |
10 |
任盛伟,刘铁,许贵阳,王彦君,张伟;GJ-3型轨检车检测系统的升级改造[J];铁道建筑;2005年11期 |
11 |
翁梁锋;林建辉;;基于小波的轨道不平顺信号分析[J];中国测试技术;2006年01期 |
12 |
高建敏;翟婉明;徐涌;陈东生;;基于概率分布的轨道不平顺发展统计预测[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
13 |
李定清;;铁路轨道接头区轮轨动力效应的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1985年04期 |
14 |
张洁,林建辉;轨道不平顺非均匀采样信号的变频抽样重构技术[J];振动与冲击;2001年04期 |
15 |
林玉森,信丽华,李向国;短波激励下高速铁路桥上列车走行性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2年03期 |
16 |
吴双卿,王泽勇,高晓蓉;倾角传感器检测轨道不平顺状态[J];铁道标准设计;2004年12期 |
17 |
陈宪麦;王澜;杨凤春;柴雪松;吴旺青;;用于铁路轨道不平顺预测的综合因子法[J];中国铁道科学;2006年06期 |
18 |
杨文利;;引起晃车的轨道不平顺分析与整治[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8年05期 |
19 |
曾华亮,金守华,陈秀方;客运专线新建线路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
20 |
刘寅华;李芾;黄运华;;轨道不平顺数值模拟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