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岩体热—水—力三场耦合米级尺度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国家国防科工局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项目,针对高放废物地下处置库近场裂隙岩体中的热—水—力三场(THM)耦合问题,通过采用室内米级尺度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1)以我国首个高放废物拟建地下处置库工程为背景,在理论分析和项目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室内米级尺度的裂隙岩体热—水—力三场耦合模型实验方案,并制作了一套能够模拟裂隙岩体三场耦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具体包括实验方案制定,测试元器件选择,试验模型设计、制作和调试等。该实验装置包含采集于甘肃北山的32块200×250×300mm的花岗岩试块构成的裂隙岩体模型。试验的边界条件为左侧边界加热、右侧边界受力、垂直向渗流以及四周隔热。
(2)利用实验装置进行室内米级尺度裂隙岩体热—水—力三场耦合的模型试验。第一步先进行渗流场的单场试验,第二步进行热—水两场耦合试验,最后第三步进行热—水—力三场耦合试验。试验分析了其中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的变化规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重点研究裂隙岩体受力对渗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
(3)根据室内试验的结果,采用与模型试验相应的初始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差分数值分析软件FLAC对模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数值模拟中裂隙岩体三场耦合效应的体现,观察裂隙岩体受力对其他两场的影响在数值模拟中的表现。
(4)将结果与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两者较为吻合,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力对热—水耦合的影响上,模型试验表现不如数值模拟明显。在此基础上研究近场裂隙岩体特征对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的影响。
|
|
|
|
1 |
陈洪凯;裂隙岩体渗流研究现状(Ⅱ)[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2 |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年02期 |
3 |
于青春,陈德基,薛果夫,大西有三;裂隙岩体一般块体理论初步[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6期 |
4 |
范波;罗平平;;钻孔压水试验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J];煤炭工程;2010年01期 |
5 |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的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5期 |
6 |
张电吉,汤平,白世伟;节理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耦合分析[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7 |
陈兴周,李建林,柴军瑞,王如宾;考虑应力状态的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简述[J];地下水;2005年05期 |
8 |
陶振宇;唐方福;;岩体水力模型的比较研究[J];工程勘察;1987年05期 |
9 |
仵彦卿;;利用多孔压水试验资料计算裂隙岩体的渗透系数张量[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3年01期 |
10 |
贺少辉,廖国华,李中林;裂隙岩体初始裂隙网络渗流模型研究[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11 |
袁绍国,杨万根,刘占魁;渗透系数的各向异性对裂隙水渗流潜水面的影响[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年03期 |
12 |
陈志坚,孙英学;裂隙岩体力学参数的弱化处理[J];江苏地质;2000年01期 |
13 |
李新平;米健;张成良;王艳丽;;三维应力作用下岩体单个裂隙的渗流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6年S1期 |
14 |
方涛;柴军瑞;徐文彬;;裂隙岩体渗流水-岩耦合数值分析[J];矿业快报;2007年08期 |
15 |
高俊丽;;降雨入渗对裂隙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9期 |
16 |
李守巨;龙子祺;刘迎曦;冯文文;;基于分形网络模型的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分析(英文)[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21期 |
17 |
张强林;王媛;;裂隙岩体等效热传导系数探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8 |
李睿冉;张国玉;;裂隙岩体离散裂隙网络介质模型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19 |
贺少辉,廖国华,李中林;裂隙岩体裂隙网络渗流场──应力场耦合的刚体元分析[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
20 |
胡云进,速宝玉,詹美礼;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