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次加载面模型
【摘要】:本文基于次加载面理论,提出了一个由体积屈服面和剪切屈服面组成的双屈服面本构模型。该模型适应各种复杂应力路径下的加载方式,以等效塑性应变作为内变量,描述了混凝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行为。加载前,次加载面与正常屈服面在主应力空间中都为一个点;加载后,随着塑性应变的积累,正常屈服面以等向硬化的扩展形式逐渐扩大,而次加载面的扩展形式是以混合强化的形式进行的,当次加载面与正常屈服面重合后,它们一起以等向硬化到达破坏面。在应力应变曲线进入下降段后,只有剪切屈服面产生作用,因为在应变继续增大的过程中,应力是逐渐减小的,应力点达不到体积屈服面,体积屈服面不再产生作用。
模型意在模拟混凝土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循环加载的本构特性。应用Fortran语言编制计算程序,对循环加载比例dσz:dσx:dσy分别为1:0.1:0.1,1:0.15:0.15,1:0.2:0.2,以及固定侧压力P0取值分别为10MPa、20MPa、30MPa、40MPa七种加载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对试验和模型计算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比较:在峰值之前,模型与试验曲线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20%;峰值之后,二者存在较大的误差,但是变化趋势与实验规律相符,此外,模型还能够模拟出混凝土出现的扩容现象。所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混凝土材料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
|
|
|
|
1 |
章根德;地质材料本构模型的最近进展[J];力学进展;1994年03期 |
2 |
柴华友;崔玉军;卢应发;;循环荷载下黄土特性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3期 |
3 |
杨超;崔玉军;黄茂松;J.M.PEREIRA;J.P.KARAM;;循环荷载下非饱和结构性黄土的损伤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
4 |
伊颖锋,施建勇,周清华;多屈服面模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2年04期 |
5 |
刘怀恒;岩体力学的弹—塑性模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81年03期 |
6 |
段建立,陈瑜瑶,郑颖人;广义塑性力学中的屈服面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5期 |
7 |
陈平山;;关于屈服准则的总结[J];水电科技进展;2003年02期 |
8 |
蒋宇,葛修润,任建喜;岩石疲劳破坏过程中的变形规律及声发射特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1期 |
9 |
耿雪玉,徐长节,蔡袁强;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粘土非线性一维固结[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9期 |
10 |
简文彬;胡忠志;樊秀峰;洪儒宝;;边坡对循环荷载的响应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12期 |
11 |
殷有泉;周早生;;岩土介质在屈服面奇异点处的本构方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5年01期 |
12 |
刘信声;丁科;宋国华;徐秉业;;塑性预应变对屈服条件影响的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1988年02期 |
13 |
简文彬,黄春香,吴维青,黄振光;水泥土的疲劳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1期 |
14 |
谢康和;周瑾;董亚钦;;循环荷载作用下地基一维非线性固结解析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
15 |
杨士普;任玲;朱克勤;;平行圆盘间电流变液的挤压流研究[J];功能材料;2006年05期 |
16 |
王万祯;;铝合金宏观断裂准则[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17 |
李校兵;王军;吴延平;;初始剪应力对饱和软粘土静、动力学性能影响——试验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3期 |
18 |
李树春;许江;杨春和;蒲毅彬;马巍;;循环荷载下岩石损伤的CT细观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
19 |
张泽华,庞宝君;屈服应力定义对纯铝L2屈服规律的影响[J];力学学报;1989年S1期 |
20 |
许才军,周红波;不排水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粘土的孔压增长模型[J];勘察科学技术;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