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脉冲水中放电特性及亚甲基蓝模拟废液降解研究
【摘要】:高压脉冲水中放电降解有机物是一种新型的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是脉冲功率技术与环境水处理、等离子体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集合高能电子辐射、紫外光辐射、自由基氧化等多种高级氧化技术于一体。不但对目前各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更因其简便、高效、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具备了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本文从能量角度出发,采用气液两相放电等离子体和化学的方法,在分析高压脉冲水中放电特性及系统参数对亚甲基蓝模拟废液降解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搭建一套反应器扩大条件下的水处理实验平台,为高压脉冲水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放大和工业化应用打下基础,提供有益参考。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结论包括:
1)设计研制了一种新型纳秒级高压脉冲电源。采用电容储能方式的双火花隙充放电回路隔离设计;通过对电路建模及解析求解,分析了电源主电路的最佳工作状态并由此确定电路各参数值。利用工程电磁场仿真软件对电源核心元件多电极旋转火花隙开关,其不同旋转角度下的关合开断电场强度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旋转火花隙充放电回路中强烈的电场畸变能够保证开关的可靠动作;同时达到减小电极烧蚀,延长工作寿命和降低放电分散性等目的。实测结果表明,所设计研制的纳秒级脉冲电源具有:单脉冲能量可调(0.25J-20J)、平均功率可调(25W-2kW)、高重复频率(20-600Hz)、陡峭上升沿(100ns)、窄脉宽(1μs)、可靠开断、耐烧蚀等优点,能够达到等离子体水处理应用要求。
2)结合传统针-板反应器与线-板反应器特点,设计研制了大容量水处理用等离子体锯齿线-板放电反应器。该反应器总设计容量达到42L,采用四象限锯齿线电极,可以根据需要组成多单元串并联放电模式,在形成多个放电通道的同时更加注重气液混合放电的协同效果。
3)研究了单一水介质条件下系统主要参数对脉冲放电特性的影响,包括波形特征和脉冲能量利用情况。实验表明:提高交流输入电压、增大脉冲储能电容及溶液电导率,减小放电间距等都能够使单脉冲注入能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但能量注入效率发展情况却各有不同:提高输入电压使得能量注入效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增大脉冲储能电容只能让能量注入效率一直下降;增大溶液电导率及减小放电间距却可以保持能量注入效率不断提高。
4)分析了高压脉冲水中放电过程中起主要降解作用的活性物质(如羟基自由基、臭氧、过氧化氢等)成因及各自降解转化机理。放电产生的过氧化氢和臭氧分别在25min和9min左右的反应时间出现溶解转化,过氧化氢的生成浓度远高于臭氧。过氧化氢和臭氧的产率都随放电间距和溶液电导率的减小而线性增大;曝气的加入削弱了电导率对放电特性的影响。不同曝气条件下,过氧化氢产生浓度次序为:无曝气氧气空气氮气;臭氧产生浓度次序为:氧气空气氮气无曝气,均与各自反应历程和能量利用情况有关。
5)依托所设计研制的电源/反应器系统,从直接氧化角度和能量利用角度两方面出发,考察了系统主要参数对亚甲基蓝污染物降解效果的影响,以此为参考对各参数进行优化总结,达到整体电源/反应器系统的良好匹配。亚甲基蓝溶液的氧化效率和氧化速度都随交流输入电压、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储能电容的增大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这种提高通常以高能耗为代价。放电间距和溶液电导率的加大降低了亚甲基蓝氧化效率;入口质量浓度、空气曝气量及溶液pH的增大有助于亚甲基蓝氧化速度和系统能量利用效率的提升。不同反应溶液体积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器扩大化条件下,处理量越大,能耗越低,运行成本在系统优化整合后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
|
|
|
1 |
陈阿丹;林仙丽;王超;钟爱国;;Fe_2O_3-SnO_2催化剂降解亚甲基蓝的实验研究[J];浙江化工;2007年12期 |
2 |
王国峰;杨世鹏;;膨润土成型吸附剂的制备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32期 |
3 |
孙洪伟;储德清;苏良词;于志日;董云娜;;不同晶型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J];纳米科技;2011年01期 |
4 |
何洁;沈江剑;冷慧;冯明珠;;不同金属卟啉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性能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年05期 |
5 |
李小华,冯连生,丁柏涛,马美华;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钯[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6 |
夏钟文,侯梅芳,万洪富,李芳柏;火山岩型膨润土原矿的脱色性能研究[J];生态环境;2004年03期 |
7 |
李志群,唐宁莉;O_3~--I~--亚甲基蓝-阿拉伯胶-聚乙烯醇体系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碘[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4年04期 |
8 |
纪智玲;翟玉春;李英杰;王红心;张翔;;活性炭吸附法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研究[J];辽宁化工;2006年04期 |
9 |
潘洁;沈聪;李琴;刘杰;阮新潮;李黎;;微波协同铁屑内电解处理亚甲基蓝染料废水[J];应用化工;2006年09期 |
10 |
张娇;耿永娟;朱世富;昌晶;陈翔;;有机质对土壤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11 |
苏碧桃;王克;胡常林;慕红梅;董娜;佟永纯;白洁;雷自强;;TiO_2中空纤维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J];化学试剂;2008年02期 |
12 |
宋锦;田秀君;方莎;;硫化镉光催化降解活性染料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2期 |
13 |
李冬;尹国杰;;改性煤矸石吸附亚甲基蓝的研究[J];非金属矿;2008年04期 |
14 |
江芳;郑正;郑寿荣;许昭怡;安立超;;焙烧温度对TiO_2纳米管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8年06期 |
15 |
刘转年;王念秦;;超细粉煤灰吸附亚甲基蓝的机理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8年06期 |
16 |
王慧;赵学财;张春荣;申大忠;;多元线性回归法测定亚甲基蓝聚合的热力学参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
17 |
穆云亭,董陆陆;层析用氧化铝的回收活化及有关性能检验[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
18 |
陈君珍;;亚甲基蓝试验液浓度与存放时间的关系[J];生物质化学工程;1992年05期 |
19 |
李芳柏,古国榜,黎永津;WO_3/TiO_2复合半导体的光催化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1999年04期 |
20 |
王红斌,杨敏,宁平,王炯;沼泽土腐殖酸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脱色研究[J];环境工程;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