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DX旋挖挤扩灌注桩单桩及群桩承载机理及沉降研究

唐松涛  
【摘要】:DX旋挖挤扩灌注桩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变截面桩型,通过旋转过程中碾压、切削和挤扩一体化的方式在常规灌注桩的桩身上形成上下对称的承力盘。旋挖挤扩的施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此类桩型的可靠性和效率,同时扩展了在不同土体中的适用性。工程实践证明DX桩具备承载力高、沉降小、施工简单快速的显著优点。承力盘的存在使得DX桩成为承力盘、桩身、桩端共同承载的多支点新桩型,承载机理和沉降模式十分复杂。 本文旨在通过模型试验、现场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多种手段,对DX桩承载特性以及沉降机理进行研究,掌握承力盘、桩身与土体的相互作用规律,为DX桩承载分析和沉降计算提供依据,通过理论推导获得DX桩沉降计算的公式。 本次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结论和创新: 1)相同桩长与桩径的DX桩与普通直孔桩相比,其极限承载力有明显的提高,通常为2倍以上,与此相应,同一工作应力下沉降不足直孔桩的1/2。 2)在加载初期,承力盘便参与工作,承担较大的荷载,使得DX桩在较小位移情况下即能提供较高的承载力。随着荷载的增大,其占总荷载的比例基本不变或略有增加。承力盘受力占总荷载的百分比大致在30%-40%之间。DX桩的Q-s曲线为缓变型曲线,通常下盘仍有很大的承载潜力,DX桩的承载安全性更好。 3)在对群桩的试验中发现,在砂土中,对于4桩和6桩的DX桩群桩,随着桩间距的增大,其承载力与沉降的变化情况不明显;而在粘性土中,承载力会随着桩间距的增大而有所提高。 4)在群桩中,当桩间距较小时,桩间土与桩基之间形成整体效应,群桩的侧摩阻力会有所提高,但同时其承力盘的作用会被削弱;随着桩间距的增大,这种整体效应减弱,各基桩之间转为各自独立的沉降。通过研究表明,这一临界桩间距大致为2.5倍的承力盘盘径。 5)在Geddes应力解的基础上,引入分层总和法,对DX桩的沉降进行计算。通过对室外大比尺模型试验以及实际工程中原型桩的计算表明,该计算方法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为将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洪波,杨敏,茜平一;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相互作用的弹塑性数值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03期
2 马莲丛;罗书学;胡德贵;;桥梁群桩基础沉降计算[J];路基工程;2007年03期
3 王刚;;山区高速公路群桩爆破施工[J];建材世界;2010年01期
4 吉春明;;广义群桩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10年15期
5 胡铁永;丁宪德;张奎;;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群桩基础等效模拟计算[J];山东交通科技;2010年03期
6 刘钊;谭皓;文武松;周新亚;;连续刚构桥的群桩基础计算模型研究[J];桥梁建设;2005年06期
7 邓友生;龚维明;李卓球;;基于应力叠加的群桩效应系数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8 董天文;梁力;黄连壮;杨重光;王明恕;;螺旋群桩基础承载性状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04期
9 杨涵如;徐俊;;新湖大桥主桥水中灌注桩施工控制[J];山西建筑;2008年32期
10 赵海涛;黄冬辉;王潘绣;;串场河防洪闸群桩基础施工期仿真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09年01期
11 马晶;亓路宽;曹新恒;;桥梁上部结构对群桩基础水平承载力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2010年23期
12 刘文海;;桥梁群桩基础的空间等效子结构模型[J];山西建筑;2011年12期
13 林心;房营光;;软土地基上群桩基础沉降的流变效应研究[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08年10期
14 任青;黄茂松;钟锐;林毅峰;;部分埋入群桩的竖向振动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09期
15 付佰勇;黄茂松;梁发云;高衡;;层状弹性半空间中群桩竖向沉降简化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16 鲁传安;叶爱君;;冲刷效应对群桩基础抗震能力影响及改善措施浅析[J];公路;2011年01期
17 曹正贤;群桩基础施工中值得注意的接桩质量问题[J];水运工程;1986年10期
18 葛继平;管仲国;李建中;;群桩基础桥梁抗震分析简化模型[J];结构工程师;2006年06期
19 郑永红;;曹娥江滨海大桥方案设计构思[J];四川建筑;2007年01期
20 仝佗;谢耀峰;;水平承载群桩计算方法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凯;伍勇吉;徐灿;庞于涛;袁万城;;桥梁深水群桩基础动力特性数值模拟[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2 姜晨光;尹建章;冯兵;陆培尧;魏东海;;现代大型桥梁超大群桩基础沉降预测方法新探[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伍勇吉;魏凯;庞于涛;袁万城;;桥梁深水群桩基础模型模态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4 贺翀;闫静雅;;群桩周围沉降场的计算方法[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江浩;汪稔;吕颖慧;孟庆山;;钙质砂中群桩模型试验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戚玉亮;冯紫良;余俊;刘成;;泰州大桥北塔群桩基础三维动力非线性抗震计算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徐东强;李静;;Y形夯扩成孔灌注桩群桩的有限元分析[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富荣;陈国兴;王志华;;考虑动水压力影响的桥梁大型群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富荣;陈国兴;王志华;;考虑动水压力影响的桥梁大型群桩基础地震反应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龙綮新;赵文玲;庞义;王章;;苏云金杆菌10个亚种的质粒DNA图谱分析和DX杀蚊晶体毒素蛋白基因在质粒上的定位[A];杀虫微生物[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松涛;DX旋挖挤扩灌注桩单桩及群桩承载机理及沉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陈乐求;群桩—承台联合基础的力学特性及其在大开间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程泽海;群桩基础在饱和软土地基中的工作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韩云山;独立柱基下承台、群桩与土共同工作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5 张乾青;软土地基桩基受力性状和沉降特性试验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高笑娟;挤扩支盘桩承载性状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7 秋仁东;竖向荷载下桩身压缩和桩基沉降变形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8 崔科宇;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承载性状的试验与理论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9 吴鹏;超大群桩基础竖向承载性能及设计理论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钟珉;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桩—墩体系塑性区动力特性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甲宝;高墩多塔斜拉桥不等长群桩基础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杨枭;群桩基础在荷载作用下的力学问题与沉降理论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3 王书行;水平偏心荷载下群桩受荷性状模型试验及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清林;多节挤扩灌注DX桩承载性状的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纪树岩;群桩的一维地震作用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6 樊继营;水平偏心受荷群桩中桩—土—桩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董风保;高承台管桩群桩水平承载机理数值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8 邓建安;竖向弹性压缩波作用下群桩屈曲有限元分析与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12年
9 陈培震;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群桩竖向承载性能数值分析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何兰宽;扭转荷载下群桩基础承载机理及设计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阎友华 通讯员 万骏义;击水中流定“神针”[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苏鸿英 译;迪拜铝业公司的DX还原电解槽技术[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3 国家广电总局953台 吴艳明;如何利用VB实现上位机与DX中波发射机通讯(下)[N];电子报;2011年
4 杨江虹;“智慧”与“能力”的对接[N];中国交通报;2007年
5 记者 施晔通讯员 陈红飞;大桥合龙进入倒计时[N];南通日报;2007年
6 ;自主创新破解四大建桥难题[N];南通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陆天荣;世界桥梁的珠穆朗玛峰[N];苏州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严冰;中国成为世界桥梁建设强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9 郁进东;苏通大桥正式通车[N];经济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冯欣楠;苏通大桥诞生四项世界纪录[N];长江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