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优化及衰减性研究

邹业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结构对电池的光电响应特性及衰减曲线的影响。通过合理设计器件结构或控制薄膜生长方式,可以制备出具有更高光电转换效率或具有更高稳定性的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研究了光激活层中体异质结的厚度、体异质结结构的共掺浓度梯度变化以及基片加热技术对基于AlPcCl/C60异质结的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光电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合理控制体异质结的厚度能够优化电池的转换效率。保持光激活层的总厚度不变,当体异质结超过一定厚度的时候,虽然电池对外输出的短路电流能够继续提高,但由于器件内部的串联电阻持续增加,使得电池的填充因子不断减小,并导致器件的转换效率下降。②390K基片温度下生长AlPcCl薄膜能够有效提高基于AlPcCl/C60平面异质结结构的电池外量子效率,通过紫外/可见/红外吸收光谱、XRD衍射分析、AFM表面形貌分析等测试分析,我们认为,器件外量子效率的提高主要源自390K基片温度下生长的AlPcCl薄膜发生结晶且AlPcCl分子呈平行于基片的方向平躺排布,有利于提高器件内部的载流子输运效率;390K基片温度下生长的AlPcCl薄膜表面粗糙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光生激子的利用和解离效率。③体异质结结构的共掺浓度梯度变化辅以基片加热技术,电池能够获得更高的功率转换效率。一方面,采用体异质结共掺浓度梯度变化,使得体异质结结构器件在原具有的高激子解离效率的基础上,自由载流子复合的几率被抑制,光生载流子传输平衡性被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体异质结结构制备过程中辅以基片加热技术,异质结薄膜发生结晶且AlPcCl分子呈现规则排布,降低了器件内部的串联电阻及提高了电池的载流子输运。 2、研究了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衰减规律。分别研究了采用Mo03阳极缓冲层、采用不同的TCTA给体厚度、以及采用MoO3掺杂α-NPD给体的结构对电池的衰减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①M003阳极缓冲层的使用,能够极大的抑制持续稳定的光照工作下电池的衰减。紫外/可见/红外吸收光谱、XRD衍射谱、AFM薄膜表面形貌分析等技术表明,M003阳极缓冲层的使用对AlPcCl薄膜的成膜方式及表面形貌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不是导致器件衰减的主要原因;XPS薄膜表面成分分析表明,ITO电极中的氧成分扩散至有机光激活层中,是导致电池衰减的重要原因之一,MoO3阳极缓冲层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ITO电极中的氧向有机层的扩散。热刺激电流分析技术表明,器件内部的载流子聚集也是导致小分子太阳能电池衰减的重要原因之一。②增加TCTA给体的厚度容易降低器件的转换效率,但他同时能提高器件的稳定性。结合前一小节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随着给体厚度的增加,电池的衰减受到抑制的可能原因之一是,ITO中的氧成分向有机光激活层中扩散并对电池产生衰减的作用对于给体/受体接触界面或C60受体内部有重要影响,增加给体的厚度能够降低氧成分向给体/受体接触界面或C60受体内部的扩散速度,从而降低器件的衰减。③在MoO3掺杂α-NPD的结构与受体材料之间再加入一层薄的有机给体层,既能保持器件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又能获得更高的器件稳定性。可能的原因之一是MoO3掺杂α-NPD的结构使得薄膜内部产生电荷传输复合物[MoO3-:α-NPD+],有利于提高器件内部的载流子输运效率;同时,M003的应用有效抑制了ITO电极中的氧成分向光激活层中扩散。④此外,我们在试验中还发现,BCP阴极缓冲层的使用会导致器件额外的衰减。 3、研究了基于AlPcCl/C60异质结的多叠层结构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我们设计了合理的子电池于子电池之间的中间连接电极BCP/Ag/MoO3的结构,在五叠层结构的电池中,我们获得了3.50V之高的天路电压和2.49%的转换效率,对应的单异质结结构的电池,开路电压和转换效率分别在0.72-0.80V及1.83-2.17%的范围;在十叠层结构的电池中,我们获得了5.89V之高的天路电压。我们采用文献介绍的方法模拟了多叠层结构电池的内部光电场强度分布,并通过理论计算优化了叠层结构电池的内部结构,例如,在三叠层结构电池中,理论计算优化的结果是,器件仅通过微小的给体和受体厚度的改变,就可提高约37%的电流输出。我们期待制备的高开路电压的多叠层电池能在无面积限制且低功耗的光电子器件中得到直接运用。 图62幅,表14个,参考文献267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宗存,沈辉,李戬洪;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J];能源工程;2000年04期
2 黄昀昉,吴季怀;化学太阳能电池[J];化工新型材料;2001年06期
3 ;一般问题[J];稀有金属;1983年06期
4 ;三菱电机看中太阳能长线需求[J];电源世界;2010年04期
5 ;友达参加2011上海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 展出全球最高效率光伏组件[J];电脑与电信;2011年02期
6 秦孝保;太阳能电池用高纯硅的制法[J];安徽科技;1995年09期
7 杨顺昌;太阳能异步发电系统的研究[J];东方电气评论;1999年03期
8 德兴;德国最大太阳能电池厂投产[J];节能;2000年02期
9 梁宗存,沈辉,李戬洪;太阳能电池及材料研究[J];材料导报;2000年08期
10 ;国家太阳能电池示范工程落户保定[J];西部广播电视;2002年03期
11 王文采;太阳能电池[J];现代物理知识;2003年06期
12 李有观;;巧妙利用太阳能的住宅[J];科技经济市场;2003年06期
13 袁茵;;太阳能电池阳光普照[J];电子技术;2006年03期
14 高彤;;采集太阳能(下)——基础化学推进新型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的开发[J];上海化工;2008年02期
15 王碧辉;卢影;;哈博公司250兆瓦太阳能光伏项目落户浙江嘉兴[J];阳光能源;2009年02期
16 刘广荣;;南安光伏产品研发有新突破[J];半导体信息;2009年04期
17 ;台联电投资100万美元在山东建太阳能电池厂[J];电源世界;2009年11期
18 黄韬;;太阳能应用 政府主导最重要[J];环境;2009年11期
19 吴君毅;;PVDF树脂在太阳能电池模组背板上的应用[J];有机氟工业;2009年04期
20 张忠模;;全球效率最高的GaAs太阳能电池在美问世[J];功能材料信息;2010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波;;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的分析及检测[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内河航标学组联合年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3年
2 李美成;;太阳能电池表面纳米微结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3 尚会霞;罗艳红;孟庆波;占肖卫;;有机染料锚数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4 孟昭渊;;太阳能电池应用[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第十届学术年会热电专委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冬梅;罗艳红;孟庆波;;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器件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刘铭;杨君友;冯双龙;朱虎;;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7 黄昀昉;吴季怀;林建明;黄妙良;;高效染料钠晶TiO_2太阳能电池[A];2000'全国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王信春;;富铟与富铜CuInSe_2薄膜的光电性能[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胡昊伟;黄敏;;谈太阳能路灯原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10 李永舫;;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高效共轭聚合物光伏材料[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业;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优化及衰减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宋明辉;聚光多结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制备及可靠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陈勤妙;微纳米化合物Cu-Zn-Sn-S光伏特性与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刘一婷;基于酞菁铜的太阳能电池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福民;反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国龙;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光吸收增强效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陶晨;反型体异质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薛丽丽;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结构、形貌及光伏性能[D];吉林大学;2010年
9 郭桂全;太阳能电池正面银浆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庞杰;知识流动理论框架下的科学前沿与技术前沿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瑞;利用不同阴极缓冲层改善有机小分子Pentacene/C_(60)太阳能电池的性能[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张兴良;太阳能电池CuInS_2薄膜和ZnS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春;基于太阳能的嵌入式路灯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和川;用电化学阻抗谱研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电子传输与复合特性[D];复旦大学;2010年
5 赵爱婷;三芳基咪唑的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CdSe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白静璐;SCNTs和PPDIF应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春萍;CuO薄膜的制备及其光伏特性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徐丹;敏化太阳能电池中染料的合成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国霞;含噻吩和噻唑基元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和光伏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马艳红;太阳能电池聚合物材料及DNA大分子的分子模拟[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5研究所副所长 裴二章;增强太阳能装备工艺适应性[N];中国电子报;2011年
2 李禾;太阳能电池:让你用得起[N];科技日报;2004年
3 杨东;光纤也能变身太阳能电池[N];中国煤炭报;2009年
4 欣华;三洋开发出提高太阳能电池产量新技术[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黄女瑛 DigiTimes;太阳能厂跨洋吸金 几家欢乐几家愁[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6 记者  郭云飞 通讯员  张世平;太阳能电池级多晶硅光伏项目落户益阳[N];湖南日报;2006年
7 詹铃;涉足太阳能光伏产业公司一览[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8 杨先碧;依靠太阳能的家庭[N];学习时报;2007年
9 天同证券 张锐;G风帆 太阳能电池新贵[N];证券时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翁海华;PE“新锐”王刚:太阳能行业的坚定支持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