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频检测和元胞自动机的人群疏散机理研究
【摘要】:在各种交通方式中,步行可以独立的成为一种交通方式,并且构成各类交通出行两端的环节。在大型活动的场所里,人们采用步行的方式参与活动,各类设施都需要满足行走的需要,行走的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了活动的质量。因此,通过基于行人微观特征的宏观疏散行人流的研究,建立微观特征与宏观特征之间的联系,探索不同环境下不同宏观行人流特征和现象,是行人疏散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同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行人的安全疏散和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合理化设计提出宝贵的方案。因此,本文从行人视频检测方法的研究、正常情况下的人群疏散模型研究和紧急情况下的人群疏散模型研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根据不同的交通状态,提出了低密度情况下基于运动的行人检测方法和高密度情况下基于人头的行人检测方法。在低密度状态下提出了基于行人运动的检测方法:从改进权值参数和控制方差两个方面对传统的高斯模型(GMM)进行了改进,有效的减少了由于交通冲突使得运动前景融入背景模型的可能;建立了基于Kalman滤波和Mean-Shift算法的目标跟踪方法,改进了多个运动目标相互合并或分离时的处理方法;通过BP神经网络对运动个体进行分类,进而得到行人的运动信息;在高密度状态下提出了基于人头的改进的行人检测方法:提出了基于头发颜色在RGB和HSV颜色空间、脸部颜色在YUV颜色空间的混合颜色模型进行头部区域检测;建立了基于Canny算法与小波变换的人头轮廓提耳取方法,实现对人头轮廓的提取;根据Hough变换提出了基于人头图像的圆环检测方法,对人头进行精确定位并统计行人流量。最后,通过实际的实验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高、低密度状态下行人视频的检测方法有效性和先进性。
(2)在正正常情况下的人群疏散模型研究中,本文建立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动态参数模型,在传统的动态参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感知参数,用以描述出口附近的行人密度对行人疏散路径和出口选择的影响,通过不同的行人分布状态来与以往模型比较,模拟结果证明这种改进是有效的,因为在对于门的选择上,除了对空间距离的要求以外,密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对无阻碍和有阻碍情况下的人群疏散进行了研究:对于无阻碍情况下的人群疏散,本文分别研究了安全出口的最佳位置,以及单个门和多个门的布局对疏散时间的影响,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最优的选取,描述了疏散时间、系统规模、行人密度、出口宽度之间的关系;对于有阻碍的人群疏散,本文考虑了障碍物布局对疏散时间的影响,同时考虑当障碍物发生位置移动时对疏散时间的影响,刻画了障碍物移动时间、疏散时间、行人密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此同时,为了验证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本文进行了相应的实际疏散实验,通过本文所提出的视频检测方法和模型模拟的比较分析,发现模型的模拟过程与实际疏散过程基本相符。
(3)在紧急情况下的人群疏散模型研究中,本文从视线受影响情况下的人群疏散、存在挤压情况下的人群疏散以及发生火灾情况下的人群疏散三个方面来对紧急情况下的人群疏散模型进行研究。在视线受影响的情况下,从无疏散标志的从众疏散和有疏散标志的沿墙疏散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引入了行人视野半径的概念,并分析了行人视野半径、行人密度、出口宽度对疏散时间的影响;在发生挤压情况下,构建了元胞容量可变的CA模型,模型从方向参数和从众参数两个方面进行了考虑,分析了出口宽度、系统规模、行人密度与疏散时间的关系;在发生火灾情况下,建立了火灾发生情况下存在挤压的人群疏散模型,模型考虑了火灾的发生对系统的领域值和行人疏散行为的影响,分析了火灾蔓延时间、出口宽度、行人密度、系统规模与死亡人数的关系。最后,仿真了三种情况下的行人疏散过程,从疏散模拟图来看,模型和更新规则较为合理并符合实际。
|
|
|
|
1 |
赵贤相;谭光宇;张玉华;冯新敏;;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铣刀片应力场分析[J];工具技术;2009年04期 |
2 |
尚华艳;陆化普;彭愚;;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乘客登机策略[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9期 |
3 |
郑容森,谭惠丽,孔令江,刘慕仁;转道概率和超车视距对交通流的影响[J];广西物理;2005年02期 |
4 |
郑容森;谭惠丽;秦继民;;二维伊辛模型相变临界现象的元胞自动机模拟[J];大学物理;2005年11期 |
5 |
李婵娟;;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临港物流园区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年10期 |
6 |
王鹏,谢自美,谢恩;实时图像采集卡的电子警察的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5年07期 |
7 |
吴大艳,谭惠丽,孔令江,刘慕仁;三车道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
8 |
郑容森;谭惠丽;孔令江;刘慕仁;;元胞自动机双车道人车混合交通流模型的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
9 |
吴大艳;;三车道有管理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0 |
肖瑞杰;孔令江;刘慕仁;;车辆的长度和速度对单车道混合交通流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
11 |
张俞;黎明;鲁宇明;龙佳丽;;灾变机制下的元胞遗传算法[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2 |
宋元海;;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交通参数的引入及分析[J];科技信息;2010年21期 |
13 |
丁建荣,陈新宇,胡永正;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监控系统[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4 |
彭松;非线性方法—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新思路[J];四川建筑;2004年02期 |
15 |
闫丽梅;金鸿章;荣盘祥;林德明;吴红梅;;系统脆性及其脆性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16 |
刘辉;金涛;;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舰艇生命力评估[J];船海工程;2007年04期 |
17 |
张海顺;刘慕仁;孔令江;;开放边界条件下考虑安全系数交通流特性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8 |
安彧;尚涛;;古建筑木质结构物理性质变化预测[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2期 |
19 |
翁小雄;孙建兴;;基于时间短时尺度的城市快速路路段元胞自动机交通流速度变化概率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9期 |
20 |
江顺亮;黄小慧;杨力;徐少平;;基于粒计算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