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
【摘要】: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er Concrete简称RPC)是一种以高致密水泥基均匀体系为模型的新型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工程实践。这种材料具有超高强、高韧性、低渗透性等特点,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极限抗拉强度和峰值后软化的特性。这些特性都对材料的粘结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过去用于普通混凝土结构设计分析的粘结公式已不适用于分析RPC这种新型材料了,需对其粘结性能进行研究。
本项研究是导师申请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子课题,通过钢筋内贴应变片式拔出试验研究了各级荷载下钢筋与活性粉末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应力在粘结区域内的分布形式和变化趋势。通过对所测自由端、加载端滑移量与相应荷载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个试件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并确定了光圆钢筋与变形钢筋的锚固长度。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试件的极限粘结应力与钢筋直径、埋置长度呈反比,并与加载方式、钢筋外形种类等因素有着很大联系。
|
|
|
|
1 |
赵北祥;王晓慧;张延亿;;钢筋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J];科技资讯;2011年22期 |
2 |
屈文俊;顾俊颉;秦宇航;;RPC-NC组合截面梁的耐久性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2009年01期 |
3 |
安明喆;张盟;;变形钢筋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粘结性能试验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7年02期 |
4 |
屈文俊;邬生吉;秦宇航;;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
5 |
赵冠远,阎贵平;活性粉末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07期 |
6 |
安明喆;张盟;季文玉;;光圆钢筋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研究[J];铁道学报;2007年01期 |
7 |
吴炎海,林震宇;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轴压短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5年01期 |
8 |
余自若;阎贵平;张明波;;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弯曲强度和变形特性[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9 |
白永兵;郝文秀;李宏斌;徐晓;;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
10 |
李宏斌;白永兵;郝文秀;徐晓;;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试验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11 |
陈万祥,郭志昆,杨亮,黄育,杨京东;钢纤维RPC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5年06期 |
12 |
杜毛毛;苏小卒;赵勇;;预应力钢绞线粘结性能试验研究综述[J];结构工程师;2008年03期 |
13 |
薛伟辰;曾磊;谭园;;高强度CFRP板粘结性能试验研究[J];铁道学报;2009年01期 |
14 |
闫志刚,阎贵平,余自若,李真;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槽形梁模型破坏试验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10期 |
15 |
郑居焕;;掺偏高岭土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08年05期 |
16 |
吴炎海,何雁斌;活性粉末混凝土(RPC200)的配制试验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3年04期 |
17 |
万见明;;活性粉末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抗裂计算模型[J];山西建筑;2006年01期 |
18 |
林震宇,张静,吴炎海,戴文达;钢管RPC短柱轴心受压试验研究[J];福建建筑;2003年03期 |
19 |
闫光杰;刘培文;张明波;;RPC200混凝土在抗弯试验中的工作性能[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20 |
孙世泉;许锡宾;;混凝土叠合构件粘结问题探讨[J];混凝土;2006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