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筋活性粉末混凝土受拉性能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摘要】: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为RPC)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等特点,其抗压强度及抗拉韧性远远高于常规混凝土,是土木工程领域中极具应用前景的一种新型材料。由于RPC在工程应用多以配筋结构的形式出现,因此进行配筋RPC的受拉性能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结合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AA032536)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508005),对RPC配筋前后受拉力学性能进行了轴拉全过程试验研究,所作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
(1)在总结国内外大量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自行设计的外央式轴拉试验装置,完成了无筋RPC及配筋RPC轴拉全过程试验。试验中采用变截面弧形过渡的哑铃型试件,配合变厚度铜垫片,解决了外夹式试件易在端部产生应力集中的问题,试验方法简单、可靠,具有独创性;
(2)进行了无筋RPC及配筋RPC轴拉全过程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在普通万能试验机上不添加任何刚度辅助设施,能够测出钢纤维体积率V_f=1%、V_f=2%时的RPC轴拉应力—应变全曲线,其轴拉破坏形式由无纤维时的脆性破坏转为韧性破坏;配筋RPC试件在轴拉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限裂性能,随配筋率参数不同,其破坏形式分为两种:即:nρ<0.20时的单缝破坏,和nρ≥0.20时的多缝破坏;
(3)分析了RPC约束收缩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提出了配筋RPC约束收缩修正方法,据此得到了剔除收缩影响后各组试件的配筋RPC受拉应力—应变曲线,通过对比分析得出配筋对RPC受拉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主要在下降段,配筋率参数nρ是主要影响因素;
(4)根据试验分析结果,建立了配筋RPC轴拉本构的三折线式理论模型,及其实用简化模型,为配筋RPC受拉构件全过程非线性分析的本构模型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5)从RPC微观结构及断裂力学理论出发,分析了无筋RPC及配筋RPC受拉性能的机理,解释了RPC轴拉高韧性,以及配筋RPC良好限裂性能的原因。
|
|
|
|
1 |
彭刚;刘德富;戴会超;;钢纤维混凝土动态压缩性能及全曲线模型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
2 |
王爱红;钢纤维混凝土力学特性的研究[J];山西交通科技;2002年S1期 |
3 |
梁寿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收缩变形裂缝机理及计算[J];科技资讯;2008年12期 |
4 |
王成启,吴科如;混杂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J];工业建筑;2002年09期 |
5 |
陈昌富;彭钊;刘怀星;;基于BP神经网络的草根加筋土本构模型[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3期 |
6 |
李莉;王英;郑文忠;;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综述[J];工业建筑;2008年S1期 |
7 |
王孝存;周健;;加筋地基的应用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
8 |
董捷,董荣书,冯国建;抗滑桩锚固段岩体的破坏模式及其有限元分析[J];贵州地质;2005年03期 |
9 |
董捷;叶明亮;徐长云;;基槽强度对悬臂式挡土墙内力和破坏模式的影响[J];铁道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
10 |
董捷;叶明亮;郭明;;平溪特大桥滑坡滑动机理分析与研究[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
11 |
方中明,袁红;连续配筋砼路面前景展望及施工探讨[J];江苏交通;2003年Z1期 |
12 |
张克铭;耐火纤维炉衬损坏机理[J];工业加热;1991年05期 |
13 |
林晶,张冠生;电助接触剂机理研究[J];电工技术杂志;1996年01期 |
14 |
王怀生;呼市电厂烟、风道消振的设计改造[J];内蒙古电力技术;1996年01期 |
15 |
黄光杰,汪凌云;改善锻铝合金强韧性的热处理工艺及机理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16 |
张曦;对氮化层反应扩散机理的探讨[J];机车车辆工艺;1998年02期 |
17 |
彭黔荣,杨敏;3,4-二氢-2H-吡喃(5,6-C)异喹啉-2-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8 |
王彩文;高性能混凝土中HPC作用机理分析[J];山西建材;1999年02期 |
19 |
吴晓兵,孙逢春,李晓雷,安永江;基于机理研究的柴油机活塞环-缸套磨损故障诊断[J];兵工学报;2000年S1期 |
20 |
冯哲圣,杨邦朝,徐永兴;铝电解电容器用阳极箔扩面腐蚀机理的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