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A非线性偏振旋转的光缓存器及其级联的研究
【摘要】:
由于全光分组交换(OPS)具有对数据速率、调制格式、传输协议等透明的优点,同时OPS具有高吞吐量、高传输速率,能有效的解决目前交换节点中存在的“电子瓶颈”问题,全光分组交换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交换技术的首选方案。光缓存是实现全光分组交换的关键技术之一。光缓存器可以在光域内完成数据包的存储而不需要经过光—电—光的变换,是实现光分组同步、竞争解决和流量整形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非线性偏振旋转的光缓存器结构,并且实验实现了该缓存器的多级级联。该缓存器具有结构简单、可级联、易集成、功耗小、重构速度快、易于控制和成本低等优点。另外,本文对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非线性偏振旋转的光缓存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点:
1对半导体光放大器的非线性偏振旋转进行了理论研究。在建立非线性偏振旋转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寻找SOA偏振主态,以及通过调节注入电流获得SOA两个正交线偏振态的方法,从而实现了两个正交线偏振态之间的转化。利用上述方法,实现了基于SOA非线性偏振旋转的光开关。对光开关的分光比和开关速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光开关在“通态”和“切换态”时,开关的两个输出端口的分光比并不相同,且光开关的分光比随着输入光功率的变大而变大,增加输入信号光的功率可以改善光开关的开关速度,但考虑到SOA的增益饱和效应,输入信号光的功率不易大于OdBm。
2提出了一种基于SOA非线性偏振旋转的光缓存器的新结构。该缓存器利用SOA中同样的非线性偏振旋转,既可以实现“读”操作,也可以实现“写”操作,控制简单,读写速度快。与NOLM结构的光缓存器相比,没有被缓存的数据可以直接通过而不需要在光纤环中绕行一周;由于SOA不在光纤环中放置,缓存器的缓存深度可以达到80%以上。所以,该缓存器具有结构简单、读写速度快、功耗小、易级联等优点。利用该缓存器,实现了2.5Gbps速率的1024比特数据的12圈的缓存,每一圈的缓存时间为0.91μs。实验中,还提出了一种利用PBS和耦合器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两个正交线偏振态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实验测量了信号的椭圆度对PBS分光比的影响,指出缓存结果中出现的“漏光”现象是由于信号光的椭圆度降低导致PBS的分光比降低造成。
3提出了基于SOA非线性偏振旋转的光缓存器的级联结构,该级联结构具有控制元件少的优点,每一级的缓存单元只需一个控制元件(SOA),且级联结构中没有2×2光开关,易于集成。首次实现了两级、三级该缓存器的级联,两级光缓存器可提供60个不同的缓存时间,最大缓存时间为~40μs;三级缓存器可提供140多个不同的缓存时间,最大缓存时间为~50μs。
|
|
|
|
1 |
王拥军;吴重庆;疏达;赵曦;忻向军;王亚平;赵爽;;双环结构级联型全光缓存器[J];中国激光;2009年03期 |
2 |
林晓铮,吴重庆,付松年;未来城域网中的光包交换技术[J];数据通信;2003年05期 |
3 |
王振凯,陈建亚,顾畹仪;在光缓存器中节省光延迟线的技术[J];光通信研究;2004年04期 |
4 |
张志坚,郭奕理,张汉一,李德杰,周炳琨;新型光缓存器和2×622Mb/s ATM光交换系统[J];光通信技术;1996年02期 |
5 |
吴重庆;盛新志;傅松年;魏斌;李亚捷;刘爱明;程木;倪东;高华丽;孙世杰;盛积业;陈春桢;;一种全包交换实验网络——光弹性分组环[J];半导体光电;2007年02期 |
6 |
张敏锋,陈鹤鸣;全光包交换技术原理及其应用[J];江苏通信技术;2002年01期 |
7 |
王振凯,陈建亚,顾畹仪;基于层次队列的全光缓存技术[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8 |
吕雅利,林金桐;光网络中的光交换技术[J];光通信研究;2002年01期 |
9 |
张敏锋;全光包交换技术及其在城域网中的应用[J];现代通信;2002年04期 |
10 |
陈纪东,罗方亮,陈新桥;全光包交换系统的实现原理[J];光通信研究;2001年01期 |
11 |
向建英;周东;;基于光纤环的光缓存器[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6年03期 |
12 |
李志平;方捻;张娟;黄肇明;;可编程光缓存器在OBS中的应用[J];光通信技术;2007年04期 |
13 |
赵爽;吴重庆;;全光触发器的研究进展[J];半导体光电;2007年03期 |
14 |
李志平;方捻;陈克亚;王陆唐;黄肇明;;适用于光突发交换网的可编程光缓存器[J];光子学报;2007年10期 |
15 |
张春熹;张晓青;胡姝玲;;光纤延迟线应用研究动态[J];中国激光;2009年09期 |
16 |
Akira Misawa;Masato Tsukada;罗志奕;;采用FDM输出缓存器的广播选择光ATM交换机[J];四川通信技术;1998年04期 |
17 |
王嵚;吴重庆;李亚捷;王拥军;程木;;光RPR中光缓存器对节点性能的影响[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18 |
程木;吴重庆;赵瑞;宋超;李政勇;王亚平;;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偏振旋转的全光缓存器[J];光学学报;2008年10期 |
19 |
宫小卉;王宏祥;纪越峰;;自适应弹性环光缓存结构设计及其网络性能分析[J];光电子.激光;2010年10期 |
20 |
张随心;解宜原;冉金志;陈涛;;电子缓存器容量对QUADRO-Star性能的影响[J];光通信技术;2007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