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非平稳地震动场的模拟与汶川地震结构震害调查分析

刘国兴  
【摘要】: 地震灾害的实质是土木工程的破坏导致的灾害,是地震灾害的主要载体,因此,土木工程手段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为了保证结构物在使用期间具有足够的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我们必须掌握结构物在一定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的发展也要求确定性的地震动输入方式,因此模拟具有某些特性参数的地面运动和符合特定场地条件及空间相关性的地震动场就十分必要。 张瑾开发了为杨庆山、田玉基撰写的《工程地震动场模拟》一书的配套软件“地震动加速度模拟”软件(SEAS1.O)。由于核心计算程序的调整,也为了使软件运行稳定,操作方便,所以开发了“地震动加速度模拟”软件(SEAS1.1)。 2008年5月12日突然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认识建筑震害规律,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对灾区恢复重建和规范修订提供有益的建议,进行了对都江堰建筑结构的调查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本文从地震动的特性和人工合成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写起,提出了在模拟地震动这一研究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介绍了汶川地震的基本情况和灾后震害调查的意义。本文第二章从相位差谱和相位导数与地震动的非平稳特性、基于相位差谱的地震动合成及反应谱拟合、地震动的空间变异性、空间相关非平稳地震动场的模拟四个方面就非平稳地震动场模拟的理论基础作了介绍。第三章说明了增加的帮助菜单,解决的程序运行不稳定问题,调整的部分生成方法和模型参数,完善的图形显示功能。还就软件的安装、运行和操作做了简要说明,并配有截图。还给出了典型非平稳地震动场生成的操作步骤,并以国家体育场为例进行了地震动场的模拟。本文第四章通过大样本的数据统计分析,介绍了震后工程震害科考工作的方法和内容以及科考的选址与选时;总结了不同时期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演变过程及破坏程度与不同时期抗震规范的相关性、不同结构形式抗震性能的差异、不同层数的结构与破坏程度的关系,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总结了此次地震的多种工程结构破坏特点,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思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高相斌,刘殿魁,罗轶锋;SH波对浅埋圆孔附近多个半圆形凸起地形的散射[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楼梦麟,林皋;地震动空间相关性对水坝地震反应的影响[J];水力发电学报;1984年02期
3 柔洁,傅长海,邢佑红;白杨河水库砼坝的地震动力分析[J];内陆地震;1996年04期
4 张俊勇,唐家祥;地震动摆动作用下室内浮放设备的响应[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5 沈小白,俞洁勤,杨明学;上海抗震规程中实际地震时程曲线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6 王雪生,薛素铎,曹资;结构多维地震作用研究综述及展望(Ⅰ)——地震动输入[J];世界地震工程;2001年04期
7 吴少艳;吴德军;陈东;;地震对市政管道的破坏及管道的抗震处理[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8 丁文胜;孙福全;;纵向地震作用下系杆拱桥与引桥间碰撞响应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邹进慧;关俊中;安自辉;;基于场地和峰值加速度的强震记录选择方法与应用[J];工业建筑;2008年S1期
10 张镭于;刘立健;王艳红;兰姣霞;;一种分段函数光滑强度包络线模型及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11 赵伯明;蒋英礼;陈靖;;软土地铁车站结构在三维强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9年03期
12 梁建文;张炳政;巴振宁;;层状场地中透镜体对地震动影响的基本规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5期
13 姜玄照;;浅谈铁路桥梁抗震设计[J];四川建筑;2009年05期
14 周正华;温瑞智;卢大伟;王玉石;李小军;于桦;龙承厚;;汶川地震中强震动台基墩引起的记录异常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15 张炳政;梁建文;巴振宁;;基岩上均匀场地中透镜体对地震动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16 王鼎;李杰;;工程地震动的物理随机函数模型[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年03期
17 梁建文;李帆;刘中宪;;地铁隧道群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2期
18 邸利军;韩照;;昆明新机场地震动控制施工技术研究[J];科学之友;2011年10期
19 彭勇波;李杰;;相位演化零点时间与地震动模拟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4期
20 王歆玫,刘季;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建筑楼层反应谱法[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美巧;俞瑞芳;俞言祥;;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动时—频特性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陈厚群;;水工建筑物的场址设计反应谱[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3 刁颋;;山东工程场地地震动放大效应初步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4 李峰;韩晓光;;鄂西巴东马鬃山村地震动及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析[A];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C];2004年
5 陈贵清;郝婷玥;;长输管道随机地震反应的理论研究[A];中外力学思维纵横——第四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卢兴江;;直杆受地震动或人为扰动的试验及力学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7 张文芳;;结构体系地震作用下振型评价参数的理论研究[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丁光莹;李杰;;复杂结构的抗震可靠度分析[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9 彭艳菊;唐荣余;吕悦军;沙海军;;天津滨海场地土类别特征及对地震动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10 刘晓皙;付继华;王建军;;地震动数据采集模块及其在灾情远程监测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静;岩土动剪切模量阻尼试验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4年
2 吕晓棠;SH波对夹杂裂纹附近半圆形凸起的散射[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3 徐龙军;统一抗震设计谱理论及其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邵广彪;近断层海底土层地震液化及侧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彭凌云;地震动随机模型及结构响应控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6 孙锐;液化土层地震动和场地液化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7 李俊;以Google Earth为平台,基于GDP、人口与场地效应的全球大震损失评估模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邱发强;SH波对三角形凸起及其附近浅埋圆孔的散射[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刘文华;大跨复杂结构在多点地震动激励作用下的非线性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董银峰;非平稳信号处理方法的改进及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雷涛;时程分析中地震动记录筛选及调整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罗熠;考虑地震动谱形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3 张书林;基于反应谱特征的地震动分类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陈国平;地震动特性参数评价及对结构设计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1年
5 刘洋;八层大开间混凝土砌体结构地震响应试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6 王海江;中小地震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7 韦韬;近断层速度脉冲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影响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陈刚;圆柱形消化池流固耦合动力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9 鲁建飞;结构反应与地震运输入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宋智元;基于宁洱地震场地地震动反应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小剑;华西医院:磅礴急救[N];南方周末;2008年
2 张晓芳;“8度设防”保卫宁夏安全[N];宁夏日报;2008年
3 特约记者 徐汇东本报通讯员 卢曦;遭遇地震动作快 藏羌村寨扬美名[N];光明日报;2008年
4 记者  白景辉;地震重点防御区内工程必须抗震[N];宁夏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于晓娜实习记者 丘雪莹;香港开发商、工程专家激辩地产抗震成本[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6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南水北调西线设计副总工程师 杨维九;抗震设计 水工建筑物的生命[N];黄河报;2008年
7 杨树明本报通讯员 栾黎 谭颖 李照彬;当震波袭至法庭[N];人民法院报;2008年
8 周怡喧;老百姓需要这样的好民警[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8年
9 于青;日本新潟县发生强烈地震[N];人民日报;2007年
10 袁芳;北京交大发挥学科优势支持灾后重建[N];科技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