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
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化大生产,从蒸汽时代进入电器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当我们悄然迈入21世纪时,蜂拥而来的信息充斥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随处可见的广告、海量的资讯、无处不在的网络……依靠信息创造利润已成为新时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在众多产业中,传媒产业一枝独秀遥遥领先,正蓬勃发展。不可否认,传媒产业提供的有价信息和智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那么,如何从产业经济的视角去解析传媒这一特殊的产业,如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发展我国特色的传媒经济,中国传媒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民族的重任,更有着对世界传媒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
有关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阶段,关于传媒产业在产业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更是为数不多。本文通过对传媒经济理论文献和产业发展的理论文献进行系统回顾,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理论,应用到去研究传媒产业的发展的过程中。本文提出了传媒产业的一般特征、本质特征、运行特征、发展特征,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对传媒产业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传媒产业在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运行并无本质的不同,区别主要在于中国政府对传媒产业的规制较为严格,具有中国特色。从政府与传媒产业发展的关系来看,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政府一定程度上被动地提供“允许”资源,开始市场化;得到政府和执政党意识形态部门许可,实行产业化尝试;传媒产业逐步壮大,政府主动作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特征,总结出影响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三个影响要素:政府角色、传媒自身和社会经济环境。
首先,本文讨论了传媒产业发展的政府角色。由于传媒产业的双重属性,使传媒产业不同于一般经济领域的其他产业,对传媒产业而言,政府的参与和干预较多,并实行较严格的规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媒产业能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对传媒产业化趋势的顺应和推动,即逐步放松规制,主动实施改革,走向适度开放。同时,政策的走向又决定着传媒产业的未来,在当前面临自身改革攻坚和全球化竞争态势双重压力的情况下,中国传媒产业将何去何从,传媒产业发展的政府角色的研究必不可少。
从外部环境方面,本文探讨了影响传媒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市场需求是传媒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需求是否具有竞争力,直接决定着传媒产业的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包括国内市场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而国内市场需求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一,内需市场的规模和成长速度决定了传媒产业的规模和成长速度。第二,国内市场直接影响本国传媒企业的发展策略。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成为本土传媒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使本土传媒企业在了解并回应本国市场需求时更加快捷,所需成本也更少。第三,国内需求的质量决定了一国传媒产业的质量,决定了一国传媒产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时机和能力。因此,就传媒产业的竞争力而言,内需市场的质量比规模更为重要。
接下来,本文对传媒的自身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产业经济学的SCP的分析方法,对传媒产业的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同时,对传媒自身能力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传媒自身能力影响传媒产业发展的三要素。接下来,对传媒之间的市场竞争利用博弈论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传媒的竞争博弈模型。
在前面定义和影响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传媒产业的分析调研和综合30位业内专家意见,从政府角色、社会经济环境、传媒自身能力三方面建立了传媒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财政补贴、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结构、创新能力、二、三产业比重、城镇化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传媒生产能力、发展能力、盈利能力等12个指标。根据行业调查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在省份这个层次面上选择中国31个省进行实证研究,依据评价结果将目前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状况做了系统总结。
同时,本文运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传媒产业的经验。最后,基于传媒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指标综合评价,及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在全面探讨传媒产业在政府角色、传媒自身能力、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之后,结合中国当前面临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战略。
|
|
|
|
1 |
李放;;传媒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J];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02期 |
2 |
李桂苓,李军,李柏桦;数字式电视综合测试卡[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1998年02期 |
3 |
刘彦瑜;图书馆信息工作的效益及其评价[J];图书馆;1999年05期 |
4 |
胡爱民;产品项目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压电与声光;1999年03期 |
5 |
刘淑华;试论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
6 |
潘卫东,白崇琦;网络学习环境质量评价的问卷调查与初步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年03期 |
7 |
梁志国,孙晞宇;线性测量系统输入频带宽度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J];测试技术学报;2003年03期 |
8 |
张筱玮,韩雁;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学科能力评价[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9 |
蓝曦;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及其评价[J];现代情报;2003年09期 |
10 |
田生伟,禹龙;智能组卷与评价系统在高校重点课程建设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4年04期 |
11 |
胡树华,陈丽娜,石永东;中部区域科技能力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03期 |
12 |
顾兆平;略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成果体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S1期 |
13 |
黄心渊,万耀青;优化方法软件的评价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
14 |
束春德,康敬芬,毕自林;图书馆丢失图书的检查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1996年03期 |
15 |
张广钦;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研究的典范——评《图书馆学的哲学》[J];图书情报工作;1999年05期 |
16 |
童时中;关于控制室人机特性的评价[J];电子机械工程;1999年03期 |
17 |
齐浩亮,乔佩利,张东波;多通道人机界面的评价[J];信息技术;2000年09期 |
18 |
王坚强;动态联盟合作伙伴选择及优化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07期 |
19 |
陶跃华,孙茂松,王锡钢;因特网搜索引擎评价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1年03期 |
20 |
张欣,宋化民;我国五省知识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