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无机物纳米复合降滤失剂的研究
【摘要】:
摘要:日益增加的能源压力,石油勘探钻井工作不断深入,遇到深井和超深井越来越多,复杂的地质环境层出不穷,因此高温和高盐一直是钻井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钻井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常用钻井液降滤失剂多是相对分子量大的天然或合成聚合物,它们在降低钻井液滤失量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提高了钻井液黏度,引起高温增黏和遇到污染增黏的问题。一些相对分子量小的降滤失剂在使用过程中,虽然满足了现场需要,代价是降滤失剂的量越用越多,因此投入的成本也逐渐升高。
抗温抗盐、成本低廉和来源广以及易于工业化的钻井液降滤失剂成了当前急需的钻井液处理剂之一。本文针对纳米材料的独有的特性,用无机纳米结构材料对聚合物进行纳米化改性,制备系列聚合物/无机化合物纳米复合降滤失剂,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有以下创新点:
(1)成功的制备了P (AM/AMPS)/有机膨润土、P (AM/AA)/有机膨润土和P (AMPS/AM/AA)/有机膨润土三种纳米复合材料。FT-IR分析表明,单体和膨润土发生了接枝反应;XRD分析结果显示,膨润土的层间结构被单体和膨润土的聚合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不同程度的剥离或完全“撑开”,SEM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XRD的结论。降滤失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三种纳米复合降滤失剂在高温(200℃)、高盐浓度(36%饱和盐水)下,都有良好的降滤失和不增黏的效果。
(2)成功的制备了SiO2/SSMA纳米复合高温降黏降滤失剂,并对其进行了FT-IR、XRD、SEM结构表征和TGA热稳定性分析以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粒径在200nm左右,热稳定性比SSMA好;该复合降滤失剂具有高温降黏降滤失的双重功能,当老化温度为200℃,复合材料的加量为0.5%时,复合材料的降黏率达到81%;在老化温度为180℃,复合材料的加量为0.2%时,淡水泥浆的滤失量就从23mL降低到8mL
(3)·成功的制备了腐植酸改性聚合物/Fe3+纳米复合高温降黏降滤失剂。该降滤失剂在加量为1.5%时,老化温度为200℃时,降黏率为89%,降滤失量为8.5mL。由腐植酸改性聚合物/Fe3+纳米复合材料与工业废料腈纶废丝接枝反应后得到了一种新的抗温抗盐降滤失剂。该新产品在加量为5%,老化温度为180℃时,饱和盐水基浆的滤失量仅为3.0mL,泥饼厚度为0.60mm。
|
|
|
|
1 |
袁慰顺;对浙江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产业化现状的分析[J];浙江国土资源;2003年03期 |
2 |
袁慰顺,林鸿福;影响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产业化的关键问题[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2年05期 |
3 |
钱家盛;;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J];化工文摘;2001年08期 |
4 |
黄琨;黄渝鸿;郭静;衣志勇;;聚合物/膨胀石墨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S2期 |
5 |
马家举,徐国财;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J];现代化工;2001年01期 |
6 |
蒋利军;符新;李光;董经纬;;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
7 |
钱家盛,何平笙;功能性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J];功能材料;2003年04期 |
8 |
梁成刚;张瑞英;王骞;;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1期 |
9 |
钱家盛,周伟斌,章于川;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J];安徽化工;2000年05期 |
10 |
廖才智;;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0年08期 |
11 |
黄兴溢;江平开;金天雄;柯清泉;;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J];化学进展;2007年11期 |
12 |
王有槐;欧洲聚合物联合会(EPF)第二届夏季大学“纳米结构聚合物材料”讲座[J];高分子通报;2003年01期 |
13 |
陈晓婷,唐旭东,王玉忠;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1年02期 |
14 |
殷宪国;;聚合物/α-磷酸锆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J];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2014年02期 |
15 |
钟厉,韩西;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6 |
束华东;李小红;张治军;;表面修饰纳米二氧化硅及其与聚合物的作用[J];化学进展;2008年10期 |
17 |
王卫华,韶晖;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18 |
马哲,徐精彩;纳米级粘土加入量对聚合物燃烧性能影响的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19 |
刘结,滕翠青,余木火;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合成技术及应用;2000年04期 |
20 |
王卫华,韶晖;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