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厌氧—好氧处理垃圾渗滤液与短程深度脱氮

吴莉娜  
【摘要】:由于我国的垃圾性质、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决定了城市垃圾处理中90%以上是采用卫生填埋法。但垃圾卫生填埋以后,由于垃圾的发酵、雨水的下渗以及地下水位的上升等导致垃圾填埋体内有相当数量的渗滤液。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水质水量变化大、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氨氮含量高、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垃圾渗滤液的特性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早期渗滤液有机物和氨氮浓度都很高,但有机物易降解,晚期渗滤液中有机物浓度低且难降解,故高氨氮的有效去除是渗滤液处理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仍以生物法为主,而处理垃圾渗滤液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厌氧-好氧组合工艺。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试验以实际的高氮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两级UASB–缺氧/好氧(A/O)系统”处理实际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完全依靠生物处理,通过短程硝化即实现了氨氮的高效去除,降低了处理成本,简化了处理工艺。该工艺运行方式如下:系统进水同一部分A/O工艺出水混合进入到UASB1(一级UASB),A/O反应器出水中的NOX-‐N(亚硝态氮与硝态氮)作为电子供体,利用原水中丰富的有机碳源在UASB1进行充分的反硝化。在UASB1中,有机物首先作为反硝化碳源被反硝化所利用,同时还通过了厌氧产甲烷去除一部分有机物。剩余有机物在UASB2(二级UASB)中通过产甲烷反应进一步降解。二沉池的污泥回流到A/O工艺缺氧段,回流污泥中的NOX-‐N在此进行反硝化。A/O工艺好氧段主要进行氨氮的硝化。 采用“两级UASB–A/O系统”首先对早期渗滤液处理进行了研究。早期渗滤液的C/N很高,易于生物处理,采用两级UASB-A/O系统处理,可取得很好的处理效果。通过在A/O反应器中亚硝态氮累积率为88%的短程硝化,实现了氨氮的几乎完全去除,系统氨氮去除率接近100%。 采用“两级UASB–A/O系统”处理晚期渗滤液,在未投外加碳源时,原水中可降解COD几乎全部作为一级UASB的反硝化碳源被利用,A/O池缺氧段反硝化碳源不足。在A/O池的A段投加适当的无水乙酸钠作为碳源后,由于反硝化产生大量的碱度,补充了硝化所消耗的碱度,使pH值维持在一个比较合适的范围,可实现稳定的短程硝化,亚硝累积率由未投加碳源时的20%提高到87%,系统出水氨氮为10 mg/L左右,氨氮的去除率也由未投加碳源时的92%提高到99.6%。 只采用两级UASB-A/O工艺处理,其出水总氮浓度不能达到国家最新排放标准(GB16889-2008)中对总氮和氨氮浓度的排放要求。为了进一步降低总氮浓度,A/O反应器出水再进入到SBR中继续处理,即采用两级UASB-A/O-SBR系统深度脱氮。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是处理早期还是晚期渗滤液,其最终出水NH_4~+-N浓度都在15 mg/L以内,NO_2~--N和NO_3~--N浓度也都在4mg/L以内,TN降低到30 mg/L左右,系统TN和NH_4~+-N去除率都接近100%,故本系统实现了总氮和氨氮的高效和深度去除。 对晚期垃圾渗滤液投加碳源方式进行了研究,系统进水采用将原渗滤液与生活污水1:1混合液,且投加外碳源无水乙酸钠,将C/N比由1.7提高到3.0。采用两级UASB-A/O-SBR系统深度脱氮。通过FA与FNA对NOB的联合抑制,在A/O反应器中实现了稳定的短程硝化,其中亚硝态氮积累率大与70%。产生的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在SBR中被彻底去除。最终出水氨氮浓度小于2 mg/L,氨氮的去除率为99%。最终出水总氮浓度为26 mg/L,系统总氮去除率接近98%。 为了考察游离氨浓度对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的影响,采用“两级UASB- A/O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结果表明,适当的游离氨浓度(大于40 mg/L)可实现稳定的短程硝化,但游离氨浓度很高(大于160 mg/L)会抑制全部的硝化反应,当游离氨浓度降低则会解除这种抑制重新实现稳定的短程硝化。通过对原水进行稀释降低了游离氨浓度,从而得到了稳定的短程硝化,其中氨氮的去除率为98.6%,亚硝态氮积累率为92.17%。可见,游离氨是实现和维持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为了考察游离氨(free ammonia,FA)、游离亚硝酸(free nitrite acid,FNA)和温度何为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两级UASB - A/O系统”处理实际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试验共经历3个阶段即高温无短程硝化,高温实现并维持稳定短程硝化、低温实现并维持稳定短程硝化。结果表明,FA是影响短程硝化的决定因素。适当的FA浓度(1 mg/L~30 mg/L)可实现并维持稳定的短程硝化,如在阶段2中亚硝态氮积累率为93%,氨氮的去除率为99%。但FA在250 mg/L会抑制全部的硝化反应。温度并不是影响短程硝化的关键因素,如果FA在合适范围内,即使降低了10℃(如阶段3在16~18℃),仍然可实现亚硝态氮积累率为88%的短程硝化。当系统内pH值很高(大于8.5),FNA对短程硝化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可见,FA是实现和维持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针对C/N比低的晚期垃圾渗滤液,实现短程硝化脱氮和厌氧氨氧化脱氮工艺的结合,达到深度脱氮的目的。采用两级UASB-A/O-SBR系统深度脱氮,在A/O反应器中通过FA对NOB的选择性抑制实现短程硝化脱氮进而产生亚硝态氮,A/O反应器出水回流到UASB1,其中的亚硝态氮与原水中的氨氮在UASB1中发生厌氧氨氧化去除部分氨氮,从而避免了在A/O反应器中高浓度氨氮对硝化反应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A/O反应器出水氨氮浓度仅为15 mg/L,亚硝态氮积累率为87.5%。A/O反应器出水进入到SBR中,同时加入8.5 g无水乙酸钠做为碳源进行反硝化,4 h反硝化结束。最终出水总氮仅为29 mg/L,氨氮也只有7 mg/L,亚硝态氮和硝态氮都还剩不到1 mg/L。因此,在整个系统中通过厌氧段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和好氧段A/O反应器中的短程硝化以及后续的SBR最终反硝化脱氮,使得整个系统的氨氮和总氮去除率都接近100%,通过多种工艺的组合,在投加碳源最少的情况下实现了垃圾渗滤液氮的高效和深度去除。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吴莉娜;彭永臻;王淑莹;张树军;;游离氨对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8年12期
2 张良茂;周童;聂剑文;李靖;谢冰;;渗滤液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深度脱氮及机理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21年01期
3 张宇;;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对其厌氧氨氧化的影响分析[J];智能城市;2016年10期
4 吴莉娜;彭永臻;王淑莹;张树军;罗萌;;碳源对晚期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付丽霞;吴立波;宫玥;安红梅;;厌氧氨氧化工艺在垃圾渗滤液脱氮中的应用[J];中国沼气;2009年06期
6 张树军;彭永臻;曾薇;郑淑文;周利;;高氮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短程生物脱氮[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7 王松林;廖利;王岩松;陶美军;;超声辐照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J];给水排水;2006年S1期
8 郭勇,杨平,伍勇;生物流化床厌氧氨氧化脱氮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08期
9 范茂军;;基于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综述[J];广东化工;2019年22期
10 周小勇;朱鑑强;;城市污水混合垃圾渗滤液脱氮试验研究[J];科技传播;2016年11期
11 李芸;李军;蔡辉;陈刚;侯爱月;胡啸;卞伟;国瑞峰;刘一夫;;晚期垃圾渗滤液厌氧氨氧化脱氮及其抑制动力学[J];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05期
12 代晋国;宋乾武;吴琪;李志;;垃圾渗滤液中氨氮去除技术评价及应用[J];中国环保产业;2011年08期
13 王晖;姚欣;苏轼;;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技术研究[J];天津化工;2011年05期
14 程五良;陈煜南;陈豁然;项光明;;温州地区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处理工艺[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5 林建清;方宏达;杨春霖;高培卿;鞠高良;施建臣;郑维翔;;厌氧氨氧化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实验[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6 胡刚;王里奥;林衍;张军;袁辉;;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效果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13期
17 张文静;赵勇胜;孙景刚;宋宝华;;顶部通风在渗滤液循环中的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18 孙英杰,韩明,王瑛;加速填埋场稳定化工艺——渗滤液回灌[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振沂;;垃圾填埋过程渗滤液的处理[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赵晓莉;吴翔宇;马先尧;龚康佳;史阳;华晨飞;;矿物垃圾生物回灌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实验研究[A];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6年
3 朱娜;桑楠;李广科;;黄土层渗漏过程中污染物形态变化对垃圾渗滤液毒性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王义;张文军;李爱梅;赵奂;谢姣;王家强;;光催化错流式耦合设备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氨氮[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5 何岩;赵由才;柴晓利;;“中老龄”垃圾渗滤液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专辑[C];2007年
6 赵奂;姜亮;刘利晖;邵俊龙;段德良;王家强;;光催化深度降解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7 薛强;梁冰;刘磊;赵颖;;垃圾渗滤液渗漏污染的风险预测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8 侯晓龙;马祥庆;;水生植物对垃圾渗滤液中重金属的吸附效果研究[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陶琼;陈天虎;朱守成;刘海波;邬宗姗;马文婕;周跃飞;;钾钠离子对垃圾渗滤液中鸟粪石结晶的影响[A];2018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文集[C];2018年
10 商平;孔祥军;刘涛利;魏丽娜;;鸟粪石沉淀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1 辛美静;赵宇;杨学权;蔡玉良;;水泥厂处置城市垃圾时渗滤液的处理[A];中国水泥协会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文集[C];2011年
12 李琳;黄凯兴;陈鹏松;陈石;李武;;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资源化回收利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13 汪德生;郎咸明;汪国刚;;垃圾渗滤液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14 张攀;李智勤;李领明;闫思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产量预测研究[A];环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册[C];2017年
15 秦航道;史常立;梁琳琳;董清芝;陈洪林;杨郭;邢波;张小明;;垃圾渗滤液反渗透膜法浓液综合利用的探究[A];第七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6 尹玲焕;熊昌贵;;硅酸盐水泥去除垃圾渗滤液氨氮的技术研究[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17 黄进刚;张奇;徐晓军;陈建军;谢正苗;;晚期垃圾渗滤液微电解处理试验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18 刘秀艳;谢正苗;;集成工艺降解垃圾渗滤液的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19 王怡;黄文章;王永红;隋健鸿;李林;张龙;;垃圾渗滤液混凝法预处理效果的试验研究[A];《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9年
20 陈日耀;耿亚敏;郑曦;陈晓;陈震;;电渗析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莉娜;厌氧—好氧处理垃圾渗滤液与短程深度脱氮[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2 李东;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实验研究及理论[D];重庆大学;2003年
3 陈剑楠;土工合成织物粘土衬垫与燃煤产物渗滤液的化学相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4 张胜利;基于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特征的预处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潘云霞;垃圾渗滤液生物、物化处理工艺及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蒋宝军;生活垃圾渗滤液吸附降解及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刘咏;基于处理循环式准好氧垃圾渗滤液的电化学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丁湛;垃圾渗滤液组分特性分析及微波高级氧化处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裴廷权;复合微生物制剂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应用及其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卜琳;垃圾渗滤液溶解性有机物在生化—物化处理中的降解规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1 李平;新型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2年
12 孙法迁;垃圾渗滤液原位与异位耦合脱氮工艺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3 邓昭平;光触媒作用下聚光太阳光对垃圾渗滤液有机质的降解[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4 Abdul Hussain Abdul Kareem Abbas;物化–生物组合工艺处理垃圾填埋场与焚烧厂渗滤液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5 李启彬;基于渗滤液回灌的厌氧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快速稳定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16 付美云;垃圾渗滤液中水溶性有机物在土壤中的行为及其环境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17 曾晓岚;垃圾渗滤液循环回灌原位处理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18 王凯;利用贮存碳源与厌氧氨氧化实现垃圾渗滤液深度脱氮[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19 王健;催化湿式氧化降解垃圾渗滤液模拟废水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0 宫玉峰;垃圾渗滤液内分泌干扰效应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勇;垃圾渗滤液厌氧氨氧化脱氮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郭耀文;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3 吴希子;昆明市西郊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杨小明;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厌氧生物处理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5 杨学志;生化+高级氧化技术对晚期垃圾渗滤液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清;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厌氧处理工艺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7 张志鹏;动态离子交换条件下垃圾渗滤液出水水质及其生态毒效应变化规律的研究[D];山西大学;2020年
8 廖源;单室无膜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年
9 黑昆仑;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中渗滤液淋滤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10 袁玉南;电解锰渣渗滤液中低浓度氨氮的去除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11 武丹玲;污泥秸秆基活性炭吸附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12 程兵;负压脱氮法去除锰渣渗滤液中氨氮的工艺研究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13 李玉荣;渗滤液输运管材HDPE的结垢腐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14 宁夏;垃圾渗滤液离子交换出水对大麦毒效应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15 师帅;离子交换工艺对垃圾渗滤液植物毒效应的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16 郁斯贻;高效降解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菌株筛选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17 张文龙;山西省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分析及渗滤液回灌技术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18 李增霞;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电解法深度处理工艺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19 赵威;简易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水溶性有机物迁移转化特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20 张丽;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周伟 通讯员 刘中华 赵翔宇;生活垃圾无臭味 黑渗滤液变清水[N];日照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钟兆盈 通讯员 史洁;渗滤液处置不规范?临安多部门合力化解[N];中国环境报;2020年
3 记者 苏东华;渗滤液处置能力提升 环境安全隐患消除[N];绵阳日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程科 见习记者 何翔;医疗废物医疗污水处理全覆盖[N];达州日报;2017年
5 ;出实招促整改见实效暖民心[N];烟台日报;2017年
6 本报见习记者 史兆砚;62万吨垃圾渗滤液排进市政下水井[N];检察日报;2017年
7 记者 韩芳;协助企业偷排垃圾渗滤液[N];人民法院报;2017年
8 记者 李禾;一项新技术让垃圾渗滤液达标[N];科技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李禾;垃圾渗滤液治污如何走出困境?[N];科技日报;2011年
10 刘桂妮 董其俊;垃圾渗滤液终于处理了[N];中国环境报;2011年
11 本报记者 姚伊乐;渗滤液处置步履蹒跚[N];中国环境报;2010年
12 赵成新;长沙固体废弃物渗滤液难题“一招”解[N];湖南日报;2007年
13 本报记者 刘伟;渗滤液:垃圾处理的最后环节[N];中国建设报;2005年
14 董鹏 汪志辉;处理酒厂老化垃圾渗滤液的工艺[N];华夏酒报;2013年
15 本报记者 高松;4年处理不了垃圾渗滤液[N];珠海特区报;2009年
16 张雯;渗滤液处置工程提速建设[N];中国环境报;2007年
17 通讯员 李洁尉 习文江;垃圾渗滤液有了好的处理方法[N];广东科技报;2006年
18 本报记者 韩庆文 特约记者 王继川;MVC蒸发技术:破解垃圾渗滤液难题[N];广东建设报;2009年
19 李玉芳高杰;如何处理高浓度垃圾渗滤液[N];中国环境报;2008年
20 记者 李禾;青海部分垃圾填埋场设暗管偷排渗滤液[N];科技日报;201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