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致聚合物的盘式全息存储
【摘要】:近年来光存储技术一直是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研究热点,传统的按位光盘存储技术发展迅速,从CD到DVD,再到Blu-ray光盘技术,其存储密度越来越高,存储速度越来越快;但单纯通过减小波长和分层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存储密度和速度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体全息光盘技术因其更高的存储密度以及成本相对低廉的盘片成为一种重要的备选技术。国外研究人员基于各种性能优良的光致聚合物作为存储介质开展了盘式全息存储系统的研究,其中以美国Inphase公司、HDSS系统(Holographic Data Storage System)和日本Optware公司的研究成果和系统方案最为接近实用化,但与其相应的关键技术一直未予披露。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本文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并解决基于光致聚合物的盘式全息存储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我们和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进行技术合作,由我们对材料提出要求,由合作方提供新型光致聚合物材料,进行全息测试后将实验结果反馈给合作方作为改进材料的依据。在材料测试中我们发现光致聚合物存在着较为强烈的暗反应和均匀后曝光效应,这给复用存储带来相当的挑战,因此我们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实现等衍射效率的复用曝光时序。我们简化了前人提出的扩散模型,分别针对写入全息图、暗反应、以及均匀后曝光过程提出相应的简化扩散模型,得到了这三个光致聚合物典型过程的数学模型解析式,并利用这些解析式对实验曲线进行拟合,拟合效果良好,拟合曲线与实验曲线的符合程度很好。通过曲线拟合我们得到了特定光致聚合物的重要参数。我们还针对同一位置的角度复用提出了基于均匀后曝光效应的曝光时序计算模型,并通过实验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六阶多项式模型计算得到曝光时序方法的优越性。
为了提高全息光盘的存储密度,我们选择了散斑位移复用的研究方案。散斑位移复用的缺点是将散斑引入参考光会给再现图像带来更多的噪声。这需要我们对散斑参考光的性质做进一步的研究。我们采用了和一般报道中所不同的方式。我们自制了三个具有不同散斑颗粒尺寸的散斑随机相移器,并对它们通过1:1成像透镜产生的散斑颗粒尺寸进行了实验测量与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尽管测量到的散斑颗粒尺寸与理论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但我们仍然实现了通过自制散斑随机相移器来控制散斑颗粒尺寸的目的。另外我们还对具有不同散斑颗粒尺寸的参考光再现的图像质量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散斑颗粒尺寸越大,图像质量越高。但同时这也会减小存储密度,因而可以通过调控散斑随机相移器的制作方案实现存储密度与图像质量之间的平衡。
我们针对光致聚合物本身具有的暗反应和均匀后曝光效应以及散斑颗粒尺寸对位移复用的影响,设计了适合散斑位移复用的实现方案。为了平衡存储的面密度和再现图像的质量,我们设计了在保证存储面密度前提下而尽量提高再现图像质量的散斑位移复用间隔,并根据此间隔给出了散斑随机相移器的制作参数。然后,我们详细分析了散斑位移复用中全息图的曝光过程,将复用中的单幅全息图分成若干个曝光区域进行考虑,将等衍射效率曝光时序计算模型推广到了位移复用的情形,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了一个实例情况下的等衍射效率曝光时序。最后,我们通过实验初步验证了使用该模型计算出的时序进行散斑位移复用存储的可行性。
|
|
|
|
1 |
张韬;陶世荃;翟千里;万玉红;王大勇;万晓君;施盟泉;吴飞鹏;;全息存储用光致聚合物材料的暗增长现象研究[J];光子学报;2008年11期 |
2 |
马晨;张保民;张立;;光致聚合物的全息存储机理与特性[J];信息记录材料;2008年04期 |
3 |
翟凤潇;李若平;殷琼;孙彩霞;路海;黄明举;;光聚物材料中布喇格偏移的动态分析[J];光子学报;2006年12期 |
4 |
宋晓阳;翟千里;张韬;万玉红;陶世荃;;在光致聚合物中采用脉冲激光记录全息图的记录条件研究[J];光子学报;2009年07期 |
5 |
张韬;陶世荃;翟千里;宋伟;;记录方式对光致聚合物中全息光栅形成过程的影响[J];光子学报;2009年12期 |
6 |
肖勇;孙彩霞;唐道广;路海;李若平;黄明举;;番红花红T光敏感光致聚合物全息存储材料[J];物理学报;2008年04期 |
7 |
周粉妹;全息技术在存储信息中的应用[J];潍坊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8 |
孙彩霞;李若平;路海;翟凤潇;肖勇;黄明举;;含双引发剂的光致聚合物全息特性研究[J];光子学报;2007年11期 |
9 |
路海;李若平;孙彩霞;黄明举;;双染料敏化光致聚合物的光化动力学研究[J];光学学报;2007年09期 |
10 |
段晓亚;朱建华;魏涛;陈倩倩;魏乃科;;绿敏聚乙烯醇/丙烯酰胺体系光致聚合物的配方优化及全息存储特性[J];中国激光;2009年04期 |
11 |
罗贵金,王立云;离焦法全息存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Z1期 |
12 |
束碧云,徐良瑛,肖兵,施尔畏;对红光灵敏的全息存储介质的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0年S1期 |
13 |
姚华文,黄明举,陈仲裕,侯立松,干福熹;光致聚合物材料中引发剂浓度的优化和全息存储性能研究[J];中国激光;2002年11期 |
14 |
景敏;;全息显示技术发展及现状[J];科技广场;2008年07期 |
15 |
姚华文,黄明举,陈仲裕,侯立松,干福熹;绿敏光致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光全息存储性能研究[J];光学学报;2002年08期 |
16 |
倪永军,冯岩,苏辉;缓存磁盘技术在全息存储中的应用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17 |
李展华;章鹤龄;邵继宝;徐向敏;石磊;;非水溶性红敏光致聚合物特性及后处理对全息图性能影响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18 |
陶世荃;高密度光学全息存储技术的新进展———向光盘存储挑战[J];物理;1997年02期 |
19 |
邵继宝;章鹤龄;李展华;徐向敏;石磊;;非水溶性红敏光致聚合物溶剂的选择及对全息性能的影响[J];光子学报;2009年05期 |
20 |
黄明举,陈仲裕,干福熹;光致聚合物的高密度数字全息存储特性综述[J];物理;2001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