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空间网格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与地震反应研究

栾小兵  
【摘要】:目前大跨空间网格结构抗震研究主要把屋盖结构作为分析对象,有关抗震分析理论比较成熟。实际的空间网格结构是由屋盖结构、支承结构、下部基础以及地基组成。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支承结构一般由柱子或框架结构组成。基础一般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以及桩基础。土-结构相互作用的一般作用机理为如果地表存在建筑物,地震将迫使地基与上部结构一起振动。由于地震产生的上部结构振动在建筑物内部经过多次折射后将有一部分再次传入地基引起基础地基新的振动后再作用于上部结构,如此反复的这种现象称为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简称为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震作用下考虑结构-地基相互作用与刚性地基假定相比较可归纳为两方面:结构动力特性改变,包括自振频率降低、振型改变;结构的整体阻尼增加。本文主要以带支承的平板网架和带支承的单层网壳结构为分析模型,研究空间结构屋盖-支承结构-地基耦合效应,以及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空间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适合于空间网格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模型研究 在Gazatas半无限空间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在强震作用下的浅基础与土分离的改进分析模型。在群桩基础模型中,提出考虑竖向桩-土相互作用的空间网格结构三维非耦合分析模型。并以一个空间桁架结构为例,通过本文所提出的非耦合分析模型与完全耦合模型的桩基础以及上部结构地震反应的对比,验证所提空间网格结构非耦合桩-土相互作用模型的正确性。并且通过对比也验证所提强震作用下浅基础与土分离的改进分析模型的正确性。 (2)地震动特性和土-结构相互作用双重因素对平板网架地震反应影响研究 在提出强震作用下浅基础与土分离的改进分析模型基础上,研究地震动特性和土-结构相互作用双重因素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结构的周期将会变长。近场地震动具有长周期的速度大脉冲,远场地震动也具有长周期分量。研究近场地震动与远场地震动对于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平板网架的地震反应的影响。 (3)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平板网架地震反应影响中辐射阻尼的影响研究 在上述平板网架结构的浅基础土-结构相互作用研究中,一是延长了结构的周期,二是通过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相互作用增加了结构的整体阻尼比。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基于平板网架第一阶模态求出土-结构相互作用对于结构整体阻尼比的增加。分析考虑辐射阻尼对于空间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 (4)以柱支承的空间桁架结构为分析模型,研究完全耦合的桩-土相互作用对上部桁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以及参数化分析。 在建模中主要应用动力非线性p-y弹簧模拟水平桩-土相互作用、动力非线性t-z弹簧模拟桩-土相互作用的摩擦力、以及用动力非线性q-z弹簧模拟桩端的非线性力-位移关系来描述桩-土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主要研究不排水抗剪强度,极限主应力为一半时的应变值以及最大桩侧横向磨阻力与承载力比值对上部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并进行参数化研究。 (5)以单层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非线性桩-土相互作用对单层网壳结构的地震反应影响研究。 运用非线性弹簧单元模型分别模拟三维动力非线性桩土相互作用中的p-y曲线,t-z曲线以及q-z曲线,使得非线性弹簧的骨架曲线与上述非线性p-y曲线,t-z曲线以及q-z非线性曲线近似并且假设上述三种非线性弹簧单元的非线性滞回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三维非线性桩-土相互作用对单层网壳结构的地震反应影响规律。 (6)在空间网格结构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的基础上,以三维动力非线性桩-土相互作用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为对比标准,选取嵌固法模型,阻抗函数法模型以及“m值”模型三种桩-土相互作用简化模型,对比三种桩-土相互作用简化模型在地震输入下的地震反应的对比,找到了适合于单层网壳结构的桩基础抗震设计简化模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尹心方,钟孟邻,周炳荣;地表地震反应的理论计算[J];西北地震学报;1981年01期
2 杜修力;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现状评述[J];工程力学;1994年02期
3 陈兴冲;高峰;吴少海;;冻土层对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J];工程力学;2007年03期
4 W.D.Liam Finn;Yvonne o Barton;lkuo Towhata;韩英才;;近海结构桩基础的地震反应:离心机试验资料和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1984年04期
5 曹鹏杰;申敏;;土结相互作用下有关地震反应的若干问题[J];四川建筑;2008年04期
6 张雪兰;;贮液罐模型的地震反应[J];世界地震工程;1984年04期
7 叶献国;建筑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中的能量表达及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8 郭德发,王小惠;非线性滞变体系的随机地震反应及动力可靠性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9 张燕坤,金伟良;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涠11-4C平台全过程倒塌分析[J];中国海洋平台;2004年05期
10 孙建刚;王莉莉;魏志真;;季节性冻土层对立式储罐地震反应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2003年04期
11 王云剑;结构在平移-扭转耦联地震反应中偏心距动力放大因子[J];力学学报;1979年04期
12 ;土坝的地震反应:某些近期发展[J];世界地震工程;1988年01期
13 荚颖;唐小微;栾茂田;杨庆;;液化场地桩-土相互作用大变形无网格法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4 黄先伍,唐平,戴靠山;底层柱子不等长框架的地震反应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15 M.S.Agbabian;陈懋恭;;无筋砖石墙建筑物的地震反应[J];国外地震工程;1982年Z1期
16 王阜,廖振鹏;多层剪切型结构水平地震反应的行波分析[J];地震学报;1986年04期
17 ;钢筋混凝土阶梯形建筑物地震反应的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1989年01期
18 席仁强;陈国兴;王志华;;考虑流固耦合的水中结构物地震反应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9年02期
19 夏坤;张令心;刘洁平;;建筑物高低层地震反应差异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03期
20 Solomon C. S. Yim;Anil K. Chopra;高伟建;;置于允许提离的文克尔地基上的建筑物的地震反应[J];世界地震工程;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琪;陈兴冲;朱东生;;非线性系统地震反应估计问题[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2 高艳平;焦亦凡;王余庆;;斜坡场地上建筑物对坡面地震反应的影响[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张翔宇;陈清军;;上海软土场地两种模型比较及地震反应特征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Ⅱ)[C];2012年
4 张宇亭;左殿军;裴文斌;;地震条件下码头群桩-土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5 虞庐松;全华;徐永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反应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6 孔德森;栾茂田;吕爱钟;王渭明;;考虑桩-土相互作用效应的桩基结构地震响应数值分析[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赵均;徐小燕;朱丹;;飞机库结构考虑多维输入影响的地震反应研究[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8 吴云泉;陈海天;顾红军;陈太林;;地震灾害对坑道式洞库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9 孙广俊;李鸿晶;;线性结构双向随机地震反应时域分析[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10 马建军;王连华;彭剑;;考虑二次弯矩的桩-土相互作用系统非线性动力响应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书燕;特殊地形上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田学民;结构非线性随机地震反应与滤波的理论研究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3 李鹏;饱和地基中隧道纵向地震反应的数值分析[D];清华大学;2013年
4 樊海涛;钢筋混凝土建筑非线性阻尼性能及其地震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李娜;空间网格结构几何形态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09年
6 李海山;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空间网格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7 金恩平;空间网格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8 沈雁彬;基于动力特性的空间网格结构状态评估方法及检测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张春玉;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优化理论及可靠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丁慧;自由形态空间网格结构的网格设计方法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越潇;考虑行波效应及土层非均质性的隧道纵向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2 黄海杰;超大型LNG储罐外罐地震反应及低温效应数值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陈兢;大数据环境下水平土层地震反应谱计算分析(Matlab土层地震反应处理与大数据框架平台的嵌接)[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4 张方胜;桥梁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楼可城;抗震结构设计地震反应输入波的选取与虚拟场地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6 初大勇;立式浮放储罐地震反应试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7 但启联;土层地震反应及其对悬索桥地震时程响应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8 张小平;石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9 倪洪将;山区不规则梁桥地震反应对比分析及减震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凌泽民;地面运动强度参数对连续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满良;折面空间网格结构显奇效[N];中国建设报;2008年
2 郭满良;一场两馆新意迭出[N];建筑时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