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H-1,4-噁嗪的设计、合成及其转甲状腺素蛋白抑制活性的研究
【摘要】: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 TTR)是一种血浆运输蛋白,在体内主要运载甲状腺素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非正常的生理条件或基因突变的情况下,TTR会发生解聚,自组装成各种各样的淀粉样纤维,沉积在人体组织中从而导致淀粉样疾病。实验已证明TTR构象的稳定可抑制其解聚,因此,研究人员设计和合成一些小分子可与TTR结合而用来治疗淀粉样疾病。本论文通过对已知的TTR与其抑制剂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设计并合成出一种TTR抑制剂--4H-1,4-噁嗪类化合物。
TTR抑制剂--4H-1,4-噁嗪的结构设计和活性虚拟筛选。采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方法,对TTR与其已知小分子抑制剂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研究,确定2,4,6-三芳基-4H-1,4-噁嗪为潜在的TTR抑制剂;根据该分子的母核结构,设计了52个4H-1,4-噁嗪类化合物;并利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4.0将其与TTR进行对接研究,预测其抑制活性,并对对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TTR抑制剂--4H-1,4-噁嗪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选定对接预测抑制活性好的2,4,6-三芳基-4H-1,4-噁嗪为合成的目标化合物,以芳胺和α-溴代芳乙酮为起始原料,合成N,N-二(芳酰乙基)芳胺;在三氯氧磷作用下,经脱水关环而合成;对N,N-二(芳酰乙基)芳胺和2,4,6-三芳基-4H-1,4-噁嗪的合成过程中涉及合成方法、溶剂和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提高反应的得率。
TTR抑制剂--4H-1,4-噁嗪类化合物的TTR抑制活性研究。采用纤维形成实验法,测试所合成出的4H-1,4-噁嗪类化合物对TTR的体外抑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出来的4H-1,4-噁嗪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TTR抑制活性。
|
|
|
|
1 |
陈洪波,谢伦嘉,罗宣德;左氧氟沙星中间体苯并噁嗪的拆分[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5年04期 |
2 |
Yamashita T.
,Ando Y.,Katsuragi S.
,江山;转甲状腺素蛋白Ser50Ile和Tyr114Cys型淀粉样变性患者的肌肉淀粉样血管病[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5期 |
3 |
邰风;3名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Ⅰ型日本同胞中的转甲状腺素蛋白—Met30基因的纯合子[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4年01期 |
4 |
刘金平;秦毅;苏桂新;宋剑婵;胡可胜;傅巍;孙续国;;尿液转甲状腺素蛋白评价肾小球损害的指标作用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09期 |
5 |
刘烨;郗光霞;;转甲状腺素蛋白与2型糖尿病[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年06期 |
6 |
邰风;36号座位上的脯氨酸—一种新的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多发神经病相关的转甲状腺素蛋白突变[J];国际遗传学杂志;1992年03期 |
7 |
赵辉;刘金平;郑芳;刘晓春;李新;宋佳音;孙续国;;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性损害转甲状腺素蛋白的化学修饰[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
8 |
白晓苏;龚莉琳;张素华;李蓉;任伟;张闻宇;程庆丰;陆泽元;;不同血压水平与转甲状腺素蛋白的关系研究[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9 |
宋林;Mitsuharu Ueda;段红茹;马玉株;倪敏;孙续国;Yukio Ando;;FAP患者心脏组织淀粉样变形成机制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年07期 |
10 |
邰风;;一种新的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相关的转甲状腺素蛋白突变[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2年04期 |
11 |
白晓苏;龚莉琳;张素华;李蓉;任伟;张闻宇;程庆丰;;肥胖患者转甲状腺素蛋白水平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
12 |
冯强;孙续国;张福江;万春友;魏蔚;胡可胜;郑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转甲状腺素蛋白化学修饰的蛋白质组学分析[J];检验医学;2011年03期 |
13 |
胡水旺;孙明晶;夏高晓;陈丽;赵明哲;姜勇;;转甲状腺素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细胞内定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
14 |
钟小兰;吕志平;钱令嘉;刘晓华;谭秦湘;张晓刚;;束缚所致肝郁证动物模型肝组织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研究[J];中医杂志;2006年05期 |
15 |
杨明会;马增春;窦永起;呼健;王宇光;谭洪玲;肖成荣;高月;;四物汤对血虚证患者血清蛋白质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年04期 |
16 |
叶辉,武济民,杨玉社,嵇汝运,陈凯先;(S)-(-)-9-氟-2,3-二氢-3-甲基-10-[4-(2-吡啶)-1-基哌嗪]-7-氧代-7H-吡啶[1,2,3-de][1,4]苯并噁嗪-6-羧酸(YH-6)与其它抗微生物药体外抗支原体活性的比较(英文)[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1999年11期 |
17 |
傅德才,孙光,楼扬通,张守芳;二氢吡咯并噁嗪酮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2年06期 |
18 |
王建伟,黄娟,李恒光,张淑华;苯并噁嗪利福霉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初探[J];华西药学杂志;2003年04期 |
19 |
周鸿娟,傅德才;二氢吡咯并噁嗪酮类化合物的EI质谱及其解析[J];分析测试学报;2004年04期 |
20 |
卢德赵;沃立科;赵虹;楼丽华;沃兴德;唐利华;李毅;;不同中医证型乳腺增生组织蛋白质组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