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浅埋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

王文沛  
【摘要】:地下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形式,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以北京市为例,按照2050年的轨道交通线长期规划,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超过1000km;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导致近接既有建(构)筑物施工的工程大量出现,必然会出现地铁地下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及空间结构的组合,地铁地下结构的日趋复杂必定给地下轨道交通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城市地铁地下结构超近距并行、立体交叉穿越等复杂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对北京地区地下轨道交通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及分类,总结出普遍性和适用性规律,进一步提炼、改进相关设计计算方法,并结合现有规范和指南对地下各种复杂结构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无疑对丰富地下结构抗震理论及工程抗震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依托国家―973‖计划项目―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地震破坏与抗震理论‖(2007CB7142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大型地下结构强震动力灾变机理及过程模拟研究‖(90715035)、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地铁车站立体交叉结构地震响应及抗震设计方法研究‖(8111001),基于北京地层、地下结构条件,对地铁地下轨道交通结构的抗震分析方法、地铁地下轨道交通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适用性、改进反应位移法、地下复杂组合结构动力分析、地铁结构地震安全性评价等问题展开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 (1)分析和阐明已有常用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计算流程,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2)介绍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土压力及设计荷载条件,着重介绍适用于地下结构的简化地震土压力公式、张建民地震土压力方法;详细介绍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反应位移法、整体式反应位移法、强制反应位移法、简化地震土压力方法、反应加速度法、地下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等地铁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算例对各种设计方法做了综合性的比较,并为各种设计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性规律提供一定的依据; (3)在确定地层反应位移的三种常用方法基础上,对地层反应位移的确定进行改进及验证,提出了一种考虑地层参数及覆土厚度,并可确定地表峰值位移的计算方法,该法可反映地层等效惯性加速度的。可令地表等效惯性加速度值等于地表峰值加速度,继而可通过公式得到地表峰值位移,最终得到地层的反应位移,与既有的国内各类抗震设计规范有了很好的衔接;其次,对软硬交界地层、近断层地层等复杂地层下的地下结构变形及受力进行规律性的分析研究,以对复杂地层下地下结构反应位移法的计算提供修正依据;最后将薄层单元分析法求解得到的地下结构地层阻抗函数运用到地下结构反应位移法中,以快速而准确确定地层动弹簧刚度; (4)以FLAC及FLAC3D为计算工具,进行不同距径比的双孔并行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对不同角度下双孔并行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推导等速运行荷载下上下并行双层隧道的稳态振动的解析解、对不同间距地铁地下交叉结构动力响应分析、对竖向强震作用下密贴地铁地下交叉结构动力响应分析,从而地铁地下复杂组合结构的动力特性规律系统的归纳总结。 (5)根据《市政公共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地下工程篇)》、《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工程抗震设防指南》(征求意见稿-2012)等相关规范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具体的地铁线路为案例,在设计风险源的基础上合理的辨识地震风险源,并根据典型的地震风险源的地质条件、结构形式进行抗震分析,总结出普遍性规律,对工程实际抗震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林皋,梁青槐;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J];土木工程学报;1996年01期
2 宋文;;道路上跨对既有地下结构影响的分析与评价[J];林业建设;2021年03期
3 温卫平;籍多发;翟长海;;地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24期
4 蔡勇;;浅析结构抗震与地下结构抗震[J];建材与装饰;2018年24期
5 徐郁峰;蔡应杰;;超长地下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探讨[J];山西建筑;2017年01期
6 佟艳英;;地下结构的地震震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年17期
7 李光新;李旭鹏;;超长地下结构防水板渗漏原因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7年09期
8 尚蓉;;大型地下结构泄排水减压抗浮控制方法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13期
9 王永丽;;地下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之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10 张国才;;坡地地下结构浮力计算方法的研究[J];水运工程;2010年10期
11 胡振瀛,刘洁;地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J];地下空间;1998年03期
12 冯卫星;景诗庭;;水位回升对浅埋地下结构的影响及对策[J];地下水;1992年04期
13 陈尚沅;张建利;李媛媛;;能源地下结构在防护工程中的适用性探讨[J];暖通空调;2021年S2期
14 赵填椋;;城市地下结构抗震简化分析方法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2019年16期
15 ;第一届全国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16 ;第一届全国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征文)[J];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17 ;第一届全国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学术研讨会[J];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04期
18 ;第一届全国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学术研讨会[J];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彭柏兴;;不同标准对不同类型地下水及不同条件抗浮设防水位取值对比与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21年
2 曹胜涛;李志山;关远聪;冯玮健;黎路;;地下结构抗震模型的多GPU显式动力分析[A];第十六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20年
3 李立云;郝亚茹;王祥建;;用于IDA分析的地下结构简化分析模型及其ABAQUS软件实现[A];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9年
4 张硕;张浩森;李昀阳;;基于FLAC3D的矩形横截面地下结构数值模拟分析[A];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9年
5 江志伟;刘晶波;;埋深对地下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的影响[A];第2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II册)[C];2020年
6 曹洪;潘泓;骆冠勇;;地下结构减压抗浮研究与工程应用[A];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暨学术报告会报告集[C];2016年
7 杨巍;;地下结构渗漏综合治理探讨[A];防水工程与材料《会讯》第2期(总115)[C];2010年
8 李长青;戚承志;罗健;;地下结构埋深对结构自身响应的影响分析[A];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第31卷增刊[C];2011年
9 李传涛;马瑞强;;有汽车地面超载的地下结构挡墙设计[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地下结构》一书“前言”的有关部分(摘引)[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11 戚承志;陈灿寿;陈剑杰;钱七虎;王明洋;;长形大截面地下结构的横向自由振动方程[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2 宋二祥;;地下结构的有限元分析[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1999年
13 崔京浩;崔岩;陈肇元;;地下结构抗浮[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14 周奎;胡孔国;宋启根;;地下结构锚注支护大变形数值分析[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15 袁勇;;地下结构高性能计算的挑战[A];首届工程设计高性能计算(HPC)技术应用论坛报告集[C];2007年
16 陈国兴;左熹;杜修力;;土-地下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的简化分析方法[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7 陶连金;冯锦华;边金;刘春晓;;拱形断面地下结构基于反应加速度法抗震分析[A];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交流会论文集(中册)[C];2019年
18 韦洪刚;杨秀仁;戚承志;陈剑杰;;地下结构纵向地震响应分析[A];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第31卷增刊[C];2011年
19 ;《地下结构有限元法解析》一书“前言”的有关部分(摘引)[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20 陈寿长;;与支护结构相结合的高层建筑地下结构的设计与实践[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文沛;浅埋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2 王剑晨;城市暗挖隧道穿越既有地下结构的力学响应及其控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3 赵冬冬;城市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2013年
4 孙海峰;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5 李泽钧;基于数据分析的下穿施工影响下既有地下结构变形控制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0年
6 王璐;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庄海洋;土—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8 李向前;墙体非稳态传热计算方法适应性及地下结构传热特性分析与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徐中华;上海地区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变形性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李芳成;地下结构可靠性广义特征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11 杨三资;暗挖隧道下穿既有地下结构的力学响应及过程控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2 夏晨;基于活动断层的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3 宾佳;地下结构地震作用的简化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14 覃亚伟;大型地下结构泄排水减压抗浮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5 王文晖;地下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及性能指标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16 孙超;地铁地下结构抗震性能及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17 高峰;地下结构动力分析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18 何涛;地下结构随机荷载反演与可靠性分析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9 邹炎;地下结构地震反应规律和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20 曲树盛;地铁车站在内爆炸作用下的结构响应与破坏及地面振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晏成明;大跨度地下结构动力计算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2 张悦豪;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复建式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20年
3 李纵横;土-地下-地上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4 张子涵;关于合肥地区地下结构抗浮作用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5 徐琨鹏;地下结构拟静力抗震分析方法及推覆试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6 Olivier Demeijer;邻近地下结构的深基坑变形特性及其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7 张润东;并行地下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及工程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8 盛刘鹏;地震荷载作用下不同土层分布对地下结构影响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8年
9 汪涛;地下人防结构的抗震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10 贺杰;既有地下结构共墙的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11 黄超群;考虑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下的地下结构反应位移法和结构破坏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12 沈偲然;地下结构动力模型及地震响应参数影响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年
13 陈泓宇;场地条件及上部建筑对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8年
14 余玉琴;地下结构与地表结构地震响应相互影响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15 陈超;地震作用下邻近既有建筑(群)对地铁地下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16 马纯阳;砂土地层地铁地下结构震动液化反应分析与模型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17 戈壁;考虑转动效应的地下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7年
18 朱言灯;土—地下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及不同场地条件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3年
19 刘茂龙;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大型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20 曾梅花;地表多层建筑因邻近地下结构内爆炸连续倒塌引起的倾侧响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吴月辉;解译月背的地下结构[N];人民日报;2020年
2 本报记者 张家华 杨彩华;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基础和地下结构基本完成[N];成都日报;2019年
3 记者 孙晓云 张彤;新机场航站楼地下结构全面完成[N];云南日报;2009年
4 记者 计思佳;海口国免城项目地块五地下结构竣工[N];海南日报;2020年
5 记者 赵聪;最新成果揭秘冯·卡门撞击坑地下结构[N];中国航天报;2020年
6 记者 刘宇鑫 实习生 李山;紧邻楼房施工须有安全保证[N];北京日报;2009年
7 吕志雄;治塌陷不能只是“剪箭竿”[N];河南日报;2014年
8 “新华视点”记者 姜亮 魏莘 陆欢;“郑州路脆脆”病因初查明 “到底谁担责”仍然说不清[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9 魏婷;减少道路开挖 统筹规划需走在前面[N];兰州日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