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模型介孔SiO_2固体碱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在合成生物柴油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石化燃料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以天然油脂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作为对环境友好的清洁能源,可以替代传统的石化燃料,对缓解能源危机和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已经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
目前,生物柴油生产中主要采用酯交换法,且依然采用的是不可回收、污染较严重及对设备要求较高的均相催化剂。固体碱因其具有高选择性,高活性,易分离和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已经成为酯交换催化剂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关于固体碱催化生物柴油的研究虽然很多,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比表面积小使得反应条件苛刻,负载型固体碱载体孔道单一不利于活性物种分散及油脂大分子扩散导致传质效率低,碱性物种破坏载体结构。针对以上存在的难题,本文以双模型介孔SiO_2(BMMs)作为载体,通过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均匀的孔结构提高反应效率,利用其一级介孔结构来提高反应的传质效率和二级孔结构提高油脂大分子的扩散,并采用最佳方式引入MgO保护介孔结构不被强碱性物种Li_2O破坏。使用浸渍法制备出一系列具有双模型介孔结构的Li_2O/MgO-BMMs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氮气吸附-脱附(BET),红外光谱(FTIR),热重(TG),CO_2-TPD等技术表征了其物化性质,并将其应用于转酯反应中。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浸渍法制备的Li_2O/MgO-BMMs均保留了BMMs的双模型介孔结构。“一步法”合成的MgO/BMMs比“两步法”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均一的孔道,且MgO在BMMs表面分散更均匀,起到了阻隔Li_2O与SiO_2的作用,能更好地起到保护介孔结构的作用。
2.催化转酯反应性能与载体合成方式、MgO含量及Li_2O负载量密切相关。以“一步法”合成的MgO/BMMs为载体,得到的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随着MgO含量和Li_2O负载量的不断增多,转酯反应收率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另外,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转酯反应收率也有很大影响。以“一步法”合成MgO/BMMs为载体的Li_2O/MgO-BMMs(MgO含量15%,Li_2O负载量5%),在醇油比为24:1,催化剂用量为3%,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3小时的条件下,催化玉米油与甲醇的转酯反应,生物柴油收率可达84.7%。
3.通过对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可以看出,随着催化剂使用次数的增多,活性急剧降低。通过XRD,FT-IR和TG表征可以肯定在玉米油与甲醇的转酯反应中,催化剂表面吸附大量有机物,导致介孔有序度下降;另外,由ICP数据可以看到催化剂活性物种也有部分流失。这些都导致了催化剂的失活。
|
|
|
|
1 |
李大塘;固体碱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
2 |
项玉芝,夏道宏,徐海,朱根权,苏贻勋;催化裂化汽油预碱洗方式的改进—SB-1固体碱代替液体碱[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999年03期 |
3 |
魏彤,王谋华,魏伟,孙予罕,钟炳;固体碱催化剂[J];化学通报;2002年09期 |
4 |
周向阳;廖姿敏;李劼;;孔径可调介孔La-Co-Ce-O系复合氧化物的制备[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5 |
许俊强;储伟;;硅源对合成介孔MCM–41分子筛结构、织构及其形貌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11年02期 |
6 |
王欣;张舜光;段艳;侯凯湖;;非负载介孔Co-M0-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加氢脱氧性能[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0年04期 |
7 |
郭亚平;周玉;贾德昌;李保强;宁聪琴;郭亚军;;以Ti6Al4V为基体制备介孔碳酸根型羟基磷灰石/聚苯胺复合涂层(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1年08期 |
8 |
卢灿辉,陈晓;利用木材介孔结构制备新型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6期 |
9 |
胡庆华;史铁钧;张蔚萍;;介孔ZrO_2/SnO_2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J];硅酸盐学报;2006年07期 |
10 |
古映莹;冯圣生;李金林;宋丰轩;秦利平;;高比表面Ce_xZr_(1-x)O_2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6年09期 |
11 |
郭金福;李惠云;;疏水性介孔KIT-1分子筛的制备与表征[J];石油化工;2006年09期 |
12 |
黄世英;;微孔介孔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
13 |
王希涛;贺忠;钟顺和;;介孔复合半导体NiO-TiO_2的制备与光响应性能[J];无机材料学报;2009年02期 |
14 |
黄海清;熊国宣;郑淑芳;;蜂窝状钡铁氧体空心微球的制备与表征[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
15 |
宋昌;冯守爱;赵江红;宋金玲;朱珍平;;爆炸辅助气相沉积法合成介孔氮杂碳纳米颗粒[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12期 |
16 |
王巍;李晓天;;以多孔阳极氧化铝膜为模板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纤维[J];无机材料学报;2010年12期 |
17 |
李国显;王涛;何建平;周建华;薛海荣;马一鸥;胡园园;;具有双孔径分布的介孔C-Al_2O_3-T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红外发射率[J];物理化学学报;2011年01期 |
18 |
余响林;李兵;黎汪周;叶春洁;王俊;李楠楠;吕中;陈嵘;;介孔空心微球研究进展[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
19 |
曾仁权,傅相锴,龚成斌;有机膦酸钡负载的一类新型固体碱(英文)[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20 |
胡军;汪建军;周丽绘;谢颂海;刘洪来;;Ti-Si介孔分子筛的转晶与控制[J];物理化学学报;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