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研究
【摘要】:大学生基层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就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基层拥有青年大学生历练成才的舞台,同时,大学生也为基层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共青团中央早在2005年就发出倡导,号召大学生“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然而从当前大学生服务基层的状况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一方面基层人才仍旧紧缺,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宁愿“漂”在城市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就业。本研究基于地位获得理论视角,并对地位获得理论进行一定程度改进的基础上,拟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问题展开研究。从北京市76所普通高校当中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7所大学,随机发放800份问卷,有效回收526份,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研究数据。并辅之以深度访谈,分析了先赋性因素、自致性因素和其他因素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寻找影响因素与基层就业意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得出社会结构相对封闭导致北京地区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比较微弱这一结论。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主要受到独生子女身份、父亲职业等先赋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英语水平、技术证书和实习经验等自致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子代在地位获得方面更多的是先赋因素在发挥作用,这说明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相对封闭,流动性相对较弱。因此,在政策上需要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大学生提供资源支持和机会供给,以实现社会结构的优化。在此研究基础之上,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