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β-SiC薄膜的低温沉积及特性研究

王玫  
【摘要】: 被誉为最有潜力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一SiC,因其具有禁带宽度大、击穿电场高、热导率大、电子饱和漂移速度高、介电常数小、抗辐射能力强、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优异的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光电器件、高频大功率、高温电子器件。但由于其过高的制备温度,严重限制了其应用程度。高质量SiC薄膜的低温生长,不仅有利于解决自补偿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薄膜中存在应力和杂质等问题,对SiC薄膜的应用,特别是在微电子器件上的应用非常关键。因此,低温制备高质量SiC薄膜成了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在本研究工作中,采用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PECVD)、触媒化学气相沉积(Cat-CVD)、射频磁控溅射等制备方法,针对不同方法的特点和工作原理,在单晶Si(100)衬底上,通过改变工艺参数,在低的衬底温度下,得到了高质量的立方SiC(β—SiC)薄膜。在研究工艺参数与低温β—SiC薄膜结构、成分和形貌等关系的基础上,基本探明了β—SiC薄膜低温生长的机制,为建立β—SiC薄膜低温生长模型奠定了基础,并进一步研究了低温β—SiC薄膜的场电子发射特性。 自行设计加工了PECVD系统,在衬底温度为300℃的条件下,制备出β—SiC薄膜,这是目前所见报道的最低温度。首次解决了采用PECVD法低温制备β—SiC薄膜中的含氢问题;同时,采用偏压辅助的技术,进一步解决了薄膜中的含氧问题。 自行设计加工的最近发展起来的Cat-CVD系统,在不加热衬底的条件下,仅通过触媒(热丝)的热辐射,在实际衬底温度低于300℃时,得到了β—SiC薄膜。因此,不仅拓展了Cat-CVD制备技术的应用范围,而且也使得CVD低温制备β—SiC薄膜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一步结合衬底预碳化以及对衬底的偏压作用,得到了高质量的纳米β—SiC薄膜。 采用偏压辅助RF溅射法,对低温物理气相沉积SiC薄膜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在室温下制备出含有β—SiC构相并以其为主的SIC薄膜。在衬底温度为450℃的条件下,制备出纳米SiC薄膜,这一温度与报道的采用溅射法制备β—SiC薄膜的最低温度(400℃)基本接近。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 对氢气和衬底负偏压在B七 薄膜低温沉积中的作用进行了研 究,发现合适比例的氢气及相应的衬底负偏压,是低温制备上七 C 薄膜必须的条件。 在对卜SIC场电子进行理论研究基础上,比较测量的结果,表 明低温B七 薄膜具有优异的场电子发射特性。 最后,对本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低温高质量p七 薄膜的应用前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魏永钦;吴解征;严赐福;;实验核物理用的薄膜技术[J];真空科学与技术;1983年04期
2 冯冬晖;张立志;宋耀祖;闵敬春;;薄膜的传湿性能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3期
3 周长培;章跃;周广宏;丁红燕;;钛系化合物薄膜/多层膜的研究进展[J];热加工工艺;2012年14期
4 金立山;;薄膜附着力测定仪[J];真空与低温;1987年01期
5 李贻杰;跨世纪的高新技术:薄膜[J];百科知识;1994年09期
6 邓文雷;薄膜屏蔽涂布技术的基本原理[J];中国包装工业;2003年10期
7 王丹;魏强;刘海;刘圣贤;;空间环境防护型薄膜评述[J];材料导报;2011年09期
8 黄锡森;;真空物理气相离子沉积超硬薄膜技术及动向(上)[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0年02期
9 黄锡森;;真空物理气相离子沉积超硬薄膜技术及动向(上)[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0年02期
10 张以忱,巴德纯,刘希东,高航;温度传感功能薄膜技术[J];真空科学与技术;2003年05期
11 刘敏;王继刚;;生物医用氮化碳薄膜的力学性能比较研究[J];化工时刊;2008年06期
12 ;薄膜技术[J];材料保护;1999年07期
13 邢璐;;创流导理论新高 解薄膜技术难题[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Z1期
14 钱大憨;贾嘉;陈柳炼;刘福浩;刘飞;张立瑶;叶柏松;李向阳;;光电器件薄膜附着力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红外;2011年01期
15 张承芬;薄膜传感器的发展和展望[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0年02期
16 刘赵淼;金艳梅;刘华敏;;薄膜涂覆过程中缺陷的形成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3期
17 李欣;李飞;;薄膜技术应用于光学元件的专利分析[J];企业导报;2012年17期
18 黄利平;李克斯;;材料表面工程与薄膜技术及其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2期
19 卜继国;毛昌辉;张艳;尉秀英;杜军;;非蒸散型薄膜吸气材料研究进展[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2年04期
20 陈隆智;薄膜技术、薄膜物理和真空[J];真空;197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兰众;李燕;刘云杰;邓宏;;铁电超晶格薄膜[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2 范翊;李亚君;蒋大鹏;张立功;王子君;吕安德;;聚酞菁硅氧烷Langmuir-Blodgett薄膜的制备与特性研究[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熊玉卿;王多书;罗崇泰;马勉军;;多波长激光告警及防护薄膜技术[A];中国真空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杨树本;徐玉江;;连续沉积硫化锌薄膜技术及设备的研制[A];2005'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林艺敏;江绍基;;薄膜技术在太阳能利用技术中的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A];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杨传仁;张继华;娄非志;余为国;莫尚军;张琴;陈宏伟;;薄膜无源集成技术及其应用[A];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A];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刘兴悦;干蜀毅;陈长琦;朱武;;薄膜均匀性的研究分析[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施卫;侯磊;;超声热解法制备SnO_2:F薄膜加热管及其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艳华;钛酸锶钡薄膜在金属铜箔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黄桂芳;无机表面薄膜力学及耐蚀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王玫;β-SiC薄膜的低温沉积及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4 庞晓露;氧化铬薄膜的生长机理及力学性能表征[D];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
5 王永仓;双高掺杂锰氧化物薄膜的特性研究及薄膜生长的数值模拟[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钟志成;钽铌酸钾薄膜制备工艺优化及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赵磊;脉冲激光沉积纳米氧化钛薄膜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曲文超;非晶Al-Mg-B超硬薄膜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高道江;钼酸盐、钨酸盐和钛酸盐薄膜的软溶液工艺(SSP)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曹江伟;超高密度磁记录介质用Fe-Pt薄膜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小辉;钽基二氧化钌阴极薄膜电沉积工艺及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郏义征;金属铜薄膜的变形行为及其尺度控制效应[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3 赵源深;T型薄膜热电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12年
4 艾青;铁薄膜等离子体氧化及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5 王洁冰;镧锶锰氧薄膜的制备与相变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门玉涛;微尺度薄膜力学响应的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05年
7 吕勇;基于掺杂铁酸铋薄膜的铁电场效应和光伏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孙帆;以六羰基铬为前驱体的激光化学气相沉积薄膜的结构表征及形成机理[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邵新勋;薄膜电感的制备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10 马亮;钴基硬磁薄膜的电化学制备及性能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清岳;新一代单层透明薄膜技术[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2 深讯;亚太薄膜行业盛会将于深圳强势亮相[N];中国包装报;2008年
3 刘芝;薄膜科技及其应用[N];大众科技报;2000年
4 MEB 记者 石珊珊;光伏产业未来强劲 薄膜技术优势尽显[N];机电商报;2011年
5 记者 张丽娜;薄膜太阳能低成本竞争优势不再[N];消费日报;2010年
6 ;镀金属薄膜紧逼铝箔地位[N];中国包装报;2005年
7 陈晓平;薄膜技术的“推手”[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本报记者 严凯;后“双反”时代:薄膜技术是趋势[N];经济观察报;2012年
9 佳文;绿色经济加速阻隔包装业发展与变革[N];中国食品报;2009年
10 编译 康佳媛;“结构型”日渐式微[N];中国纺织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