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异形柱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摘要】:
钢异型柱结构体系是以异型截面(十字形、T形、L形)柱代替普通截面(箱形、H形)柱而形成的钢结构体系,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0878008)资助下,本文总结了钢异型柱结构体系的特点,分析了钢异型柱结构相对于普通截面柱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异型柱结构的优势,在针对国内外学术界对钢异型柱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基础上,提出了钢异型柱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中亟待或深入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以强震区多高层钢异型柱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工程应用和钢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的编制为研究目的,采取有限元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钢异型柱结构体系的异形柱构件、节点和平面框架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强震下十字形截面钢异型柱变形模式、破坏类型、抗震性能和板件宽厚比限值研究。基于36个不同截面参数组合的十字形截面钢异形柱模型在常轴力、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有限元计算,模拟其受力、变形、破坏全过程,研究了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得到了翼缘宽厚比、腹板高厚比和轴压比是抗震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对抗震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抗震设计承载力取值和整体抗震性能的要求,提出了不同轴压比下,能够在强震区使用的十字形截面钢异形柱翼缘宽厚比与腹板高厚比的组合限值公式,并对十字形截面钢异形柱的抗震设计提出建议。
强震下钢异型柱(十字形、T形、L形截面)构件的变形模式、破坏模态、抗震性能研究。分别通过1:2缩尺的8个十字形截面、8个L形截面和8个T形截面钢异形柱试验模型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试件的变形模式、破坏模态,得到了试件的滞回曲线、承载能力、延性性能、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和板件宽厚比、轴压比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对所有试件进行了与试验相同受力工况下的有限元计算。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结果相互印证表明,在轴压比和翼缘宽厚比、腹板高厚比满足限值的条件下,钢异形柱(十字形、T形和L形截面)在罕遇地震作用时,其破坏模态为局部屈曲的塑性破坏;破坏时,变形以塑性为主且发展充分,有较高且稳定的抗震承载能力,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能够在强震区使用。
强震下钢异型柱-钢梁节点的变形模式、破坏模态、抗震性能研究。提出了符合异形截面特点的T形截面钢异形柱-钢梁框架节点形式,通过3个足尺的T形截面钢异形柱-钢梁框架边节点试验模型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试件的变形模式、应变分布、破坏模态,研究了试件的滞回性能、承载能力、转动能力、延性性能、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分析了节点域强弱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考虑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以及边界非线性,对所有试件进行了与试验相同受力工况下的有限元计算。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结果相互印证表明, T形截面钢异形柱-钢梁框架节点在罕遇地震作用时,破坏模态为局部屈曲的塑性破坏,破坏前经历充分的塑性变形,塑性铰位于远离梁柱焊缝的梁截面上且发展充分,有较高且稳定的抗震承载能力,具备较好的塑性转动能力、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能够在强震区使用。
强震下T形截面钢异形柱平面框架变形模式、破坏模态、抗震性能研究。通过3榀1:2缩尺、等应力的T形截面钢异形柱平面框架试验模型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框架试件的变形模式、应变分布、塑性铰分布及出现次序、破坏模态,研究了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能力、延性性能、耗能能力、强度和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分析了节点域强弱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对所有试件进行了有限元计算。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结果相互印证表明,T形截面钢异形柱平面框架在罕遇地震作用时,破坏模态为局部屈曲的塑性破坏;破坏时,塑性铰出现在盖板外的梁端部位和加劲肋以上柱脚部位,分别远离梁柱交界面和柱脚底板交界面的焊缝,变形以塑性为主且发展充分,各节点完好,有较高且稳定的抗震承载能力,强度和刚度退化较慢,具备较好的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能够在强震区使用。同时验证了本文钢异型柱、节点研究成果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强震区钢异型柱结构的异型柱构件、节点、平面框架,系统地研究罕遇地震荷载下的变形模式、应变分布、破坏模态,得到一系列的抗震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和规律,证明钢异型柱、节点、平面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强震区使用,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最后,对钢异型柱结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本文研究成果为钢异型柱结构的抗震设计和钢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的编制提供依据,在强震区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
|
|
|
1 |
许淑芳,冯瑞玉,张兴虎,刘汉,李守恒,姜维山;空心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2 |
吕西林,李俊兰;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3期 |
3 |
朱晓东,冯晓峰,李勇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特点[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1期 |
4 |
方晓铭;吴芸;王旭峰;;一种改进的刚性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结构工程师;2006年04期 |
5 |
张鑫;梁猛;赵考重;;配筋灌孔速成墙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6 |
雍承鑫;;从汶川大地震看羌族碉楼的抗震性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7 |
李振华;;基础隔震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J];北方交通;2009年10期 |
8 |
金恩平;王秀丽;吴长;;刚度分布对复杂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8期 |
9 |
贾明明;吕大刚;张素梅;蒋守兰;;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基于延性的抗震性能设计[J];工程力学;2010年S2期 |
10 |
陈万山;杨德健;;局部配筋对页岩空心砖墙体抗震性能影响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1年14期 |
11 |
贾连光;李庆文;孙宏达;;扩高比对蜂窝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J];钢结构;2011年10期 |
12 |
李斌;;福建省镇(乡)村既有建筑抗震性能调查(Ⅰ)[J];建筑结构;2013年07期 |
13 |
陈朝辉;谭献良;余勇为;;环太阳山村镇民宅抗震性能调查[J];四川建筑;2013年02期 |
14 |
杨亚龙;姚勇;褚云朋;张兰芬;;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J];科技视界;2013年17期 |
15 |
Stephen A.Mahin;Egor P.Popov;赵共冉;;钢管近海平台的抗震性能[J];世界地震工程;1984年03期 |
16 |
邬瑞锋;;用构造柱提高砖房的抗震性能[J];建筑知识;1981年03期 |
17 |
;装有粘弹性阻危器的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工业建筑;1997年01期 |
18 |
赵慧玲;叶志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进展[J];力学与实践;2014年01期 |
19 |
高向宇,周云,苗建方,陈长缨;空间组合式住宅塔楼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11期 |
20 |
苏东君;王毅红;傅鹏斌;康萍;;西安市低洼棚户改造房屋的抗震性能[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