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失重对大鼠P-gp表达影响及藤黄酸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摘要】: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载人航天防护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热点。空间环境极其复杂,存在强辐射、噪声、冲击、高真空、微重力等对航天员健康造成严重损伤的特殊因素。目前各国航天局多采用训练与药物相结合方式进行空间防护,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失重状态下药物动力学的相关变化。如今采用地面用药规律指导航天用药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因此探究失重状态引起药物动力学变化的因素及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药物动力学的变化除了受到药物理化性质影响外还受到胃排空、胃肠道代谢、胃肠血流速度、药物外排蛋白的外排作用、淋巴循环、肝药酶代谢等因素的影响。本课题采用大鼠尾悬吊模型探究模拟失重状态药物外排蛋白(P-糖蛋白,P-gp)的变化,并开展P-gp特征底物---藤黄酸(GA)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失重3天、7天大鼠脑组织P-gp表达与正常重力组相比有所降低,但表达量并无显著性差异;模拟失重14天、21天大鼠脑组织中P-gp表达与正常重力组相比表达显著增加(p0.05),表达量与地面组相比分别增加了24%(14天组)、25%(21天组)。不论是急性应激期还是中长期模拟失重大鼠脑组织中P-gp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仅模拟失重3天组与正常重力组相比较P-gp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拟失重14天大鼠脑组织中mdr 1基因转录显著增加(p0.01),其mdr1基因转录量为正常重力组2.5倍,与脑组织中蛋白表达趋势一致;模拟失重3天、7天组与正常重力组相比脑组织中mdr 1基因转录量分别增加了105%(p0.01)、62%(p0.05);模拟失重21天大鼠脑组织中mdr 1基因水平降低,但并无显著性差异。在药动学研究中,首次建立了大鼠血浆,心、肝、脾、肺、肾和脑组织样本及胆汁、尿液和粪便排泄样本中GA含量测定的LC-MS/MS方法,定量准确,灵敏度高,简便迅速。GA给药后静脉注射组AUC(0-T)为580.9±86.8μg h/L,灌胃给药组AUC(0-T)分别为14.7±5.7μg h/L(40 mg/kg)和37.0±12.1μg h/L(80 mg/kg),生物利用度分别为0.25%(40 mg/kg)和0.32%(80 mg/kg);与低剂量灌胃给药组GA达峰浓度Cmax3.98±0.47μg/mL及达峰时间Tmax 0.78±0.18 h相比,高剂量灌胃给药组GA Cmax增加到98.1±33.2μg/mL,达峰时间Tmax延长到0.91±0.14 h;与低剂量灌胃给药组相比,高剂量给药组GA在大鼠体内生物半衰期T1/2缩短,表观分布容积Vc减小,清除率CL降低。GA给药后可迅速向各组织分布,其中在大鼠肝脏组织分布最多,其次是肺、肾、心脏和脾脏,脑分布最低;GA在肝和脑组织中分布随时间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心脏和脾脏组织中分布随时间增加逐渐增加,GA能够迅速在肺和肾脏组织中分布,但随时间延长分布逐渐减少。GA给药24 h后胆汁中累积排泄量达到25.3±1.7μg,占总药量3.16%;给药60 h后尿液中GA累积排泄量为0.275±0.08μg;给药后系列时间段大鼠粪便样本中并未检测到GA。综上,本课题得到了模拟失重条件下的P-gp表达、活性及其mdr 1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大鼠血浆,心、肝、脾、肺、肾和脑组织及胆汁、尿液和粪便排泄样本中GA含量测定的LC-MS/MS方法;首次得到了正常重力条件下GA在大鼠体内的血浆药物动力学参数及不同给药剂量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数据;获取了GA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排泄规律;GA在模拟失重大鼠体内的相关药物动力学过程有待进一步展开。
|
|
|
|
1 |
孟京瑞,沈羡云,向求鲁;兔模拟失重装置的设计及其应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6年01期 |
2 |
冯庆义,李俊峰,王天舒;水下模拟失重动力学研究综述[J];力学与实践;2004年03期 |
3 |
王俊锋;郝丛军;刘长庭;汪德生;袁明;;模拟失重时肺动脉反应性变化的内皮机制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
4 |
高放;张立藩;黄威权;孙岚;;慢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不能完全防止模拟失重大鼠血管的适应性结构变化[J];生理学报;2007年06期 |
5 |
章烨;袁明;李婷;张莹;刘长庭;;模拟失重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
6 |
何薇薇;王爱红;贾化平;梁会泽;周环宇;邵将;魏相东;;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状态下房室平面运动的定量组织速度成像[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
7 |
周环宇;梁会泽;何薇薇;许永杰;魏相东;贾化平;王爱红;;模拟失重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年05期 |
8 |
韩浩伦;吴玮;薄少军;丁瑞英;王鸿南;;豚鼠模拟失重的实验设计与应用[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1年02期 |
9 |
董丽;王琼;刘新民;杨思进;;地面模拟失重实验方法概况[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3年05期 |
10 |
王金华;模拟失重对人体作用的新方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89年01期 |
11 |
沈羡云,王玉清,向求鲁,孟京瑞;中药在改善模拟失重兔主要脏器形态学变化中的作用[J];空间科学学报;1993年03期 |
12 |
赵仑,魏金河,严拱东,陈文娟,段然,任维;极低频磁场刺激对模拟失重条件下选择心算脑反应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3期 |
13 |
贾化平;何薇薇;孙志英;贺梅婷;魏相东;梁会泽;;超声检测模拟失重对男性志愿者上下肢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4年01期 |
14 |
贾铁利,张津丽,郑超,王哲;短期模拟失重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年16期 |
15 |
岳勇
,姚永杰
,孙喜庆
,吴兴裕
,王春梅
,姜世忠;模拟失重对家兔股静脉壁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
16 |
岳勇,姚永杰,谢小萍,王冰,朱庆生,吴兴裕;模拟失重对新西兰兔股静脉压力-容积关系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6期 |
17 |
岳勇,赵东风,姚永杰,王春梅,孙喜庆,吴兴裕;模拟失重后家兔股静脉壁超微结构的变化(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8期 |
18 |
朱鸣;吴本俨;聂捷琳;李莹辉;;模拟失重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5年06期 |
19 |
孙喜庆;王冰;孙会品;石菲;耿捷;王永春;;间断性头高位对模拟失重兔动脉内皮素表达和组织形态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6年04期 |
20 |
陈英;李岩;杨春敏;毛高平;;模拟失重对生物机能的影响研究进展[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