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铬薄膜的生长机理及力学性能表征
【摘要】:
本论文采用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氧化铬硬质薄膜,利用X射线、X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镜(TEM)研究了氧化铬薄膜微观结构及生长机理,并综合利用纳米力学测试系统、UMT显微力学测试系统研究了薄膜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相关性。本论文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技术制备出均匀、致密的氧化铬薄膜,并且通过添加铬金属过渡层有效降低了薄膜的内应力,从而制备出厚度10μm以上的单层氧化铬薄膜。
(2)薄膜的微观结构依赖于溅射过程的沉积参数。当氧气流量较低时薄膜呈非晶态;随着氧气流量的增加,薄膜的结构由非晶态向柱状结构转化,柱状晶的尺寸随薄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随氧气流量的增加其力学性能也随之变化,硬度、弹性模量、耐磨性提高,但是薄膜与基体的粘结强度降低。
(3)无论在薄膜与过渡层,还是在过渡层与基体之间都存在一层50-120 nm厚的非晶层。研究发现,非晶层的存在对薄膜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产生显著的影响,非晶层能够抑制薄膜柱状晶的长大,从而改善表面的粗糙度,提高薄膜的力学性能。在钢基体与铬过渡层的界面处探测到Fe-Cr中间相的存在。
(4)对完全非晶态的薄膜进行热处理时发现,在480℃左右薄膜发生非晶态向晶态的相变,在高于相变温度进行热处理,薄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并使薄膜的硬度、弹性模量及耐磨性提高,但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薄膜晶粒尺寸增大,其硬度有所下降。
(5)与单层氧化铬薄膜相比,在相同沉积条件下制备的多层Cr/Cr2O3薄膜的力学性能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硬度、弹性模量的提高以及膜基粘结强度、断裂韧性的改善。
(6)在微观磨损条件下水环境中薄膜的摩擦系数较空气中有所提高,耐磨性下降明显。当水分子到达界面参与界面反应时,薄膜与基体的粘结强度显著降低。
|
|
|
|
1 |
佟华宇,丁炳哲,姜洪刚,李淑苓,李谷松,王景唐;Fe_(78)B_(13)Si_9纳米晶合金的热性能研究[J];金属学报;1992年06期 |
2 |
何惠娟;;煤中矿物组分的显微镜定量及微观结构的研究[J];锅炉技术;1992年09期 |
3 |
AmitabhVerma;AmitavaRoy;TanjoreR;Anantharaman;张万胜;;银氧化锡氧化铟电触头材料的加工及其特性[J];电工材料;1992年01期 |
4 |
熊寿高,唐先德,王克光,杨建朝;熔融慢冷工艺制备的YBCO的微观结构与电流特性[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3年04期 |
5 |
罗治平;张少卿;;稀土镁合金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1993年04期 |
6 |
范玉殿;周志烽;;薄膜内应力的起源[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6年01期 |
7 |
李嘉,尹衍升,谭训彦,李春胜;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及表面特性研究进展[J];现代技术陶瓷;2003年01期 |
8 |
张淑婷;刘宜汉;姚广春;杨国俊;;添加剂对NiFe_2O_4尖晶石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2004年08期 |
9 |
冯文然,阎殿然,何继宁,陈光良,顾伟超,张谷令,刘赤子,杨思泽;反应等离子喷涂纳米TiN涂层的显微硬度及微观结构研究[J];物理学报;2005年05期 |
10 |
吴福生,王真琴;聚合反应速率对ESBR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橡胶工业;2005年08期 |
11 |
韦小英;任红;杨洋;严灿;吴启艺;;超声处理对大豆蛋白膜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J];食品科技;2006年10期 |
12 |
孙长江;滕群柱;向新;郭俊才;;活化复合水泥的研制与早期微观结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
13 |
张羊换;李保卫;蔡颖;董小平;任江远;王新林;;快淬La-Mg-Ni系贮氢合金的电化学性能及微观结构[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01期 |
14 |
徐锦锋;代富平;魏炳波;;急冷条件下Cu-Pb偏晶合金的相分离研究[J];物理学报;2007年07期 |
15 |
周洪庆;杨春霞;王宇光;宋昊;刘敏;;La_2O_3掺杂对BST/MgO复合陶瓷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7年12期 |
16 |
王雷;晏成林;刘美男;罗超;许家胜;薛冬峰;;颗粒表面微结构形态的化学控制对策[J];中国粉体技术;2007年06期 |
17 |
杨久俊;张磊;王文娟;王雪平;;粉煤灰微珠在功能材料中的研究利用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07年05期 |
18 |
胡胜泊;施用晞;李同起;汪明;冯志海;李仲平;;高模量炭纤维的微观结构及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J];炭素;2007年04期 |
19 |
李文;金涛;胡壮麒;;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瞬态液相连接接头的微观结构和结晶学取向[J];金属学报;2008年12期 |
20 |
周胜波;;矿渣微观结构的研究进展[J];山东冶金;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