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关键审计事项决策有用性研究
【摘要】:在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出具财务报表向投资者提供相关信息,注册会计师就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出具符合审计标准的审计报告,以此保证投资者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近年来,审计报告的质量受到质疑。传统报告的信息含量不足导致投资者和其他报告使用者促使审计报告改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与国际准则保持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16年底批准了第1504号审计准则,规定沪深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该准则自2018年1月1日起全面实行。新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增设关键审计事项段,说明某事项被认定的原因以及针对该事项是如何实施审计工作的,以此提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为研究新准则是否可以为投资者的决策过程提供更多有用信息,本文提出了如下问题:首先,关键审计事项是否具有信息含量,能够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其次,不同类型的关键审计事项对投资者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第三,在审计应对描述中,相较于未表述对某事项积极的结论性评价,含有积极的结论性评价是否可以影响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有用性。第四,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是否因事务所规模存在差异。为了研究以上问题,本文梳理了现有针对关键审计事项的研究成果,基于代理理论、信息处理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和决策有用性理论,选择了2018年在沪深主板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关键审计事项与投资者决策有用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关键审计事项具有信息含量,可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与资本市场反应呈负相关关系,即相较于不含有关键审计事项的审计报告,含有关键审计事项对投资者而言是一种风险信号,将抑制其投资行为。(2)不同类型的关键审计事项对投资者的影响力不同,风险较高的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含量更高,对投资者行为产生的影响也更强烈。(3)相较于审计应对中未表述积极的结论性评价,含有积极的结论性评价会影响投资者对关键审计事项的反应。且结论性评价的陈述与资本市场反应呈正相关关系,即正面积极的结论性评价可以降低投资者对关键审计事项的风险感知。(4)相较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更高,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