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聚合物微注射成型过程的流变规律及其成型工艺研究

侯立军  
【摘要】:以聚合物材料为成型材料的微制品成型主要有微注射、微挤出等加工方法,微制品采用聚合物材料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具有成型较快捷、耐腐蚀性好、密度较常规材料小、比强度较金属材料高等优点,聚合物微制品加工成型与传统的注射、挤出成型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成型模具的微尺度对聚合物熔体黏度、弹性等性能的影响,并且由此引起的聚合物熔体在成型聚合物制品时成型工艺有所变化,本文着重研究微尺度对聚合物成型加工过程中的影响,主要的工作如下: 1,利用先进的机械加工方法,加工出了微口模和适宜于微口模的流变机头; 2,利用所加工的微口模和机头,对常用的聚丙烯(PP)材料做流变实验,实验结果发现:用直径为0.25mm、0.20mm、0.15mm的微口模测试的粘度都比直径为1.5mm下测试的粘度低,0.25mm下降低了33%-64%,0.20mm下降低了35%-55%,0.15mm下降低了71.2%-94.7%; 3,以常用的幂律粘度模型为基础,在考虑微尺度对粘度的影响基础上,对常用的模型分别进行了系数修正和指数修正,经过验证发现:修正后的系数修正模型和指数修正模型都能够很好的表征实验所用的微尺度下的粘度,利用修正后的两种模型能够比修正前的模型更适宜于微尺度下的粘度预测; 4,应用挤出胀大方法和入口压力损失两种表征方法来分别表征微尺度下聚合物熔体所表现出来的弹性,对比发现入口压力损失能够较好的表征微尺度下的聚合物熔体流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弹性; 5,在应用入口压力法表征聚合物熔体弹性的实验中,发现随着微尺度的减小,聚合物熔体的弹性随着剪切速率增加的增加趋势变大,建立了常规尺度下聚合物熔体的线性弹性模型,以常规尺度下线性弹性模型为基础,考虑微尺度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微尺度下的弹性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的表征出微尺度下聚合物熔体在实验条件下的熔体弹性; 6,应用边界层滑移公式,计算出了熔体在滑移层上的滑移速度和边界层厚度,发现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边界层厚度逐渐减小,边界层处的滑移速度逐渐的增加,因此在微口模壁面处剪切速率会增大,并且会出现剪切变稀的现象; 7,运用尺度跟微口模尺度接近的微换热器进行了成型工艺的正交试验,正交试验的结果显示保压压力和保压时间对于成型制品的影响较大,由于微尺度的存在所致的粘度降低、壁面滑移现象有助于微换热器成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R.R.汉普顿;蔡善同;;红外光谱法在橡胶工业中的应用[J];橡胶参考资料;1975年07期
2 ;应用聚丙烯酰胺为主体来抄造高强度纸张[J];上海造纸;1975年02期
3 ;耐高温塑料芳烷基醚的合成及其聚合物[J];上海化工;1976年05期
4 ;发展新型聚丙烯催化剂[J];上海化工;1976年01期
5 ;国外文摘[J];江苏化工.市场七日讯;1976年02期
6 徐僖,安智珠;耐高温聚合物的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关系[J];合成纤维;1979年04期
7 ;水冷系统的防垢方法[J];广东化工;1979年03期
8 J.Bouchard;M.Greif;谢俊武;;皮革涂饰中的聚氨酯[J];中国皮革;1979年05期
9 ;原始组分的配比对复合醚型聚氨酯热塑弹性体性能的影响[J];橡胶参考资料;1971年09期
10 王秀华;;胶料塑化的某些规律性[J];橡胶参考资料;1973年08期
11 贝建中,杨亚君,张兴华;分子量分布窄的聚硅氧烷的合成[J];合成橡胶工业;1982年02期
12 А.Н.Марей;黄锡仁;;不同结构弹性体的相态和聚集态[J];世界橡胶工业;1983年02期
13 炳恒;;嵌段聚醚—聚酯共聚物[J];化工新型材料;1983年07期
14 李昂;景勤佳;;CO_2激光裂解色谱分析橡胶聚合物的组成[J];应用激光;1984年01期
15 R.W.Heins;E.R.Mueller;罗新民;;应用冷却曲线表示聚合物淬火液的特性[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1984年03期
16 陈永健;阳性聚电解质对阳树脂的污染[J];华东电力;1986年03期
17 卢建敏;;美国建筑业使用塑料现状[J];化学建材;1986年05期
18 卢钟鹤;陈镜泓;杨映松;李耀桓;石丽玲;许耀光;范仲礼;;带羟基炔烃单体的聚合与共聚合的研究[J];广州化学;1987年03期
19 刘美正;宋才生;王甡;;主链中含有间位苯基和含氯芳基的全芳聚酰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20 徐文英,崔景荣,汪月生;有机钡高分子材料的研制[J];工程塑料应用;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霞;马玉录;谢林生;沙金;张国勋;;聚合物在双转子连续混炼机中熔融过程的理论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2 李鹰;江晓清;李锡华;唐奕;王明华;沈玉全;张涛;;反射泄漏型聚合物热光VOA阵列的研究[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3 张劲柏;何国威;;聚合物槽道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4 刘俊秋;;聚合物为基础的人工酶分子设计[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5 徐种德;韩哲文;陈庆民;严晓虎;;用~(13)C NMR研究聚甲基丙烯酸锡酯的立构序列分布[A];第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6 李冉;叶勇;赵玉芬;;A NOVEL METHOD FOR PREPARING CONJUGATED DIENE PHOSPHONATES COMPOUNDS[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孙海珠;魏浩桐;张皓;张俊虎;杨柏;;近红外纳米晶与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8 高坚新;陆大坪;张洪良;;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的研究[A];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9 席葆树;黄大明;;应力育苗技术与保水聚合物——清华绿宝[A];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郭颖;李英;田小雪;董凤兰;张鹏;;强化泡沫中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野;聚合物微机械的飞秒激光加工及驱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牛亚明;含萘环聚芳醚酮及聚芳醚砜类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张恺;无机/聚合物核壳微球的合成与组装[D];吉林大学;2005年
4 吴东江;有机及聚合物微腔激光器[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0年
5 熊焕明;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电解质[D];吉林大学;2004年
6 刘公岩;细胞膜仿生聚合物囊泡作为药物微载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杨丽;金属有机配合物及高聚物发光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郑承臻;酶催化合成胺和手性胺衍生物及其聚合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高福斌;硅基聚合物微光机械振动传感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徐国祥;大容量聚合物电极材料在二次锂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立军;聚合物微注射成型过程的流变规律及其成型工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2 王聪;窄带隙含供受电子体的有机光伏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3 付官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年
4 吴丽媛;靶向性聚合物囊泡荧光探针的制备与细胞的初步标记[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潇飒;后光化学交联稳定聚合物多层膜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6 束伟夫;芳香炔基硅杂环戊二烯聚合物的合成以及光谱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周青;聚合物与金属之间相互作用—形态—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8 潘牡刚;基于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的接枝聚合物的合成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刘小英;腰果酚基聚合物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鹿飞;聚合物电光调制器行波电极系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连琪 编译;水涨船高[N];中国包装报;2006年
2 记者 冯卫东;美科学家制成聚合物纳米纤维反应器[N];科技日报;2009年
3 李莉;聚合物扩能工程平稳运行[N];黑龙江日报;2010年
4 赵俐;纤维脊梁上的创新[N];中国纺织报;2007年
5 周祺 译;黏土艺术:让设计随性而为[N];中国黄金报;2006年
6 通讯员 高俊敏;105%负荷保聚合物扩能[N];大庆日报;2010年
7 田丽君;巴斯夫又完成两大业务收购[N];中国化工报;2006年
8 顾永强;水射流技术进入聚驱领域[N];中国石化报;2007年
9 顾永强 解保双;水射流聚合物分散装置的特点[N];中国石油报;2006年
10 何木;亚洲聚合物生产蓄势待发[N];中国商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