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新型半导体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王倩  
【摘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家园。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的研究方向之一。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废气和废水深度绿色处理技术,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而制备具有高效光催化能力的催化剂则是这一技术的核心。目前,TiO2及其复合材料被广泛用作光催化反应的催化剂。但纳米TiO2只吸收紫外光,通过改性能够将TiO2的光吸收范围拓宽至可见光区。该方面的研究能够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催化降解水中污染物和催化还原CO2的效果作为评价标准对纳米TiO:实施多种改性方案,旨在以新型方法制备出新型结构并且催化效率高的光催化剂。首先以微波法制备了结构新颖,可用于光敏剂的酞菁。然后分别制备了水溶性的负载型酞菁及酞菁敏化TiO2纳米颗粒,并研究了金属氧化物复合、非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共复合纳米TiO2颗粒的制备及光催化应用。系统地研究了符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产品的形成机理、应用性能和光催化机理。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采用微波法制备了ZnPc(COOH)、CoPc(COOH)、CuPc(COOH)、 NiPc(COOH)和H2Pc(COOH)新型结构酞菁。研究了制备条件对酞菁合成产率的影响,并通过核磁共振(1HNM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FT-IR)、热重(TG)等表征确定酞菁的结构。相比于传统加热法,微波法极大地缩短了反应时间,并能够提高酞菁的产率最多达40%。以4mL N,N-二甲氨基乙醇(DMAE)为溶剂,0.5mL1,8-二氮杂二环(DBU)为催化剂,600W微波4min时,ZnPc(COOH)的最大产率能够达到68.2%。所制备的酞菁具有相应的结构和特征吸收,并且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在这些酞菁中,ZnPc(COOH)具有较高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0.66)和氧化能力,能够作为光敏剂应用在光催化过程中。 2.酞菁材料通常水溶性较差,抑制了其在水中光催化效果的发挥。将酞菁负载于Si02纳米颗粒表面,能够提高酞菁与水溶液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其光催化性能。为此,制备了ZnPc(COOH)/SiO2复合纳米光催化材料。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是以ZnPc-COOH为膜,Si02为核的多孔核壳结构,平均粒径300nm。FT-IRUV-Vis表明酞菁和Si02得到很好复合。ZnPc(COOH)/SiO2复合颗粒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光催化性能,能够在200min左右将罗丹明B(RhB)几乎降解完全。机理分析认为,在H2O2的作用下,ZnPc(COOH)光激发产生的超氧自由基能够更高效的转化为羟基自由基完成对RhB的降解。 3.采用微波法高效制备了酞菁敏化Ti02复合颗粒。并对其进行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EDX)、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 FT-IR、TG等表征,研究了其光光催化还原CO:的效率。结果表明酞菁的复合使TiO2的平均粒径由300nm减小到100nm,其晶型仍保持锐钛矿型。酞菁敏化使TiO2的光吸收拓展到可见光区。FT-IR和TG证实了酞菁的有效负载,负载后酞菁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光催化还原CO2实验表明,酞菁对TiO2的光敏效果非常明显,0.6wt.%的酞菁负载量光催化能力最强,甲醇产率最高可达248.06μmol/g·cat-1,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可重复利用性。光催化的机理分析表明,光生电子在CO2光催化还原成甲醇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 4.以硫酸盐为模板,通过溶剂热法制备出表面光滑的空心ZnO、CuO、 NiO、CoO及Fe203复合Ti02颗粒,颗粒粒径为3-5μm。硫酸盐的添加量能够对复合粒子的内部空心尺寸产生影响。EDX、XRD、UV-Vis-DRS等表明金属氧化物与TiO:颗粒实现有效复合。对比了符复合颗粒的RhB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及其光催化还原CO:制备甲醇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符复合粒子均具有一定的光催化能力,其中TiO2/ZnO的光催化降解RhB的效率较高,能够在80min左右将RhB降解97%以上。而CuO含量为8wt%的TiO2/CuO颗粒具有较高的光催化还原CO2制备甲醇的效率,在空穴捕获剂异丙醇作用下,其催化效率最高能够达到127.8μmol/g·cat光催化机理分析表明,氧化物复合能够促进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提高光催化氧化还原效率。该方法制备的复合粒子稳定性较好,能够重复利用。5.以微波法首先制备了平均粒径为5nm的SnO:纳米粒子,再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掺杂Sn02@Ti02复合颗粒。对样品通过SEM、TEM、 XRD、UV-Vis-DRS、XPS等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以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对其进行了模拟计算,证明S掺杂SnO2@TiO2的复合结构具有较低禁带宽度,在可见光区域有一定的吸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掺杂SnO2@TiO2复合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00nm,其结构为Sn02均匀分布在TiO2结构中,并:且S分别掺杂到Sn02和Ti02晶格中。相比于TiO2(3.16eV),复合颗粒的禁带宽度(2.78eV)明显降低。研究复合颗粒的光催化降解RhB的性能。研究了催化剂煅烧温度、酸抑制剂种类、pH值、电子清除剂、空穴清除剂及自由基清除剂对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电子清除剂K2S2O8能够促进光催化降解效率,表明空穴在光催化降解反应中起到主要作用。光催化反应在40min内能将RhB降解完全,具有较高的光催化降解RhB效率,实验结果和模拟计算结果相互吻合,证明所制备的S掺杂SnO2@TiO2复合颗粒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光催化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余茂黎,张联盟;高频等离子体熔射制备金属—陶瓷复合颗粒[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1年06期
2 张永利,陈爱华,王丽华,卜宗式,白景竑;微生物与化肥复合颗粒肥料的开发前景[J];中氮肥;2001年06期
3 柏正武;徐小琴;金芬芬;陈伟;;纤维素-二氧化硅复合颗粒的制备与表征[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4 苏芳,盖国胜,魏启荣;二氧化硅/硅灰石复合颗粒的制备研究[J];中国粉体技术;2003年05期
5 陈军华,杨志军;有机型复合颗粒肥生产线设计[J];化肥设计;2000年01期
6 赵晓鹏,郭红霞;电磁响应性复合颗粒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7 陈军华,杨志军;有机型复合颗粒肥生产线设计[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陈军华,杨志军;有机型复合颗粒肥生产线设计[J];机械设计;1999年08期
9 陈军华,杨志军;有机型复合颗粒肥生产线设计[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陈军华,杨志军;有机型复合颗粒肥生产线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9年02期
11 李贵安;邓仲勋;焦飞;张亚娟;朱庭良;;Ag/SiO_2复合颗粒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与表征[J];硅酸盐通报;2010年01期
12 施利毅,戴清,郭妍,张怡,袁春伟,张潘琪;纳米SnO_2/TiO_2复合颗粒形态结构表征[J];功能材料;2001年05期
13 刘建飞;杭建忠;施利毅;朱惟德;;石墨/纳米氧化锆复合颗粒的制备及表征[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14 齐朔;陈东;唐芳琼;任湘菱;谢辅洲;;纳米银掺杂二氧化硅复合颗粒的制备及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6年01期
15 颜培力;马铁成;刘贵山;曹英杰;;PMMA/SiO_2复合颗粒制备与表征[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6 徐晶晶;陈敏东;付德刚;;氧化铋/二氧化钛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4-氯苯酚的性能(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1年02期
17 毛崇智;;复合颗粒成型机的设计[J];矿山机械;2006年04期
18 徐润培;王红艳;刘晓亚;陈明清;;特殊形态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形成机理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7年05期
19 范芳丽;;磁性Fe_3O_4@SiO_2复合颗粒对铀的去除研究(英文)[J];IMP & HIRFL Annual Report;2011年00期
20 陈继浩;汤庆国;梁金生;梁广川;;膨润土增孔复合颗粒对Cr~(6+)的吸附和抗菌性能研究[J];非金属矿;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亚辉;王等明;;复合颗粒材料在局部力作用下的力传递规律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王雪辉;徐琰清;陈启明;;复合材料SiO_2/NiO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伯熏;杨永钦;林鸿明;;披覆奈米复合颗粒之多孔性陶瓷于材料抗菌除藻之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吕玉庭;许占贤;王立军;;复合颗粒清洁煤[A];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企业竞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丁浩;许霞;杜高翔;冉君;;机械力化学包覆制备绢云母/TiO_2复合颗粒材料及其性能研究[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李群艳;杜尚丰;刘海弟;陈运法;;可调涂层厚度的SiO_2/TiO_2复合颗粒制备及性能表征[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王玉才;邢婷;陈启明;;影响TiO_2包覆在SiO_2颗粒上的因素[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倩;新型半导体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2 郭红霞;微米纳米复合颗粒的制备方法及电磁响应性行为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3 柳珊;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衍生物的合成、筛选及其在乳腺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4 张明;稀土复合颗粒的包覆技术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岩;流化床制备复合颗粒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2 陈继浩;凹凸棒石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净水性能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3 万彤;复合颗粒催化剂的制备及在印染废水氧化脱色中的应用[D];安徽工业大学;2013年
4 陈晓燕;粉煤灰纳米沸石复合颗粒功能化设计及其污水氮磷去除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付红平;磁性复合颗粒的合成及其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杨勇;三氧化二锑复合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7 王萌萌;水解沉淀法制备重晶石表面包覆TiO_2复合颗粒及其表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曹虎;液相机械力化学法制备硅灰石/TiO_2复合颗粒材料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柳军明;电子纸用低密度二氧化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颗粒的制备与表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许佳;Zr(OH)_4/C复合颗粒电极电促除氟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