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交联环氧树脂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含七苯基POSS的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李凯  
【摘要】:环氧树脂具有润湿性好、固化收缩率低、粘接力强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热及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因此作为微电子封装材料、胶黏剂、涂料和复合材料基体树脂等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随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不断向更苛刻的环境迈进,必然对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环氧树脂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人们能够根据构效关系设计并制备出满足所需性能要求的交联环氧网络结构。然而,多种多样的原因造成单纯通过实验手段对结构—性能的关系研究困难重重:1)交联网络结构不溶不熔,致使许多分析测试手段变得困难甚至失效;2)影响交联网络结构的各因素间具有错综复杂的相关性,难以控制单一变量;3)物理老化和吸收水分等因素造成变量难以控制;4)愈加苛刻的实验条件造成实验成本的高昂。分子动力学模拟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技术,能通过精确构建分子结构模型研究其性能,在研究结构—性能的关系上有独特的优势,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发展,为准确建立环氧树脂结构—性能的关系带来了希望。本文首先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主链骨架结构对交联环氧树脂的热机械性能的影响。一方面,对比研究了骨架结构刚柔性不同的DGEBA—D400和DGEBA—DETDA两个交联环氧体系在不同温度下拉伸模拟过程的轴向应力和势能变化。相同温度条件下,这两个体系的应力和势能均随着应变伸长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这两个体系的模量均逐渐升高,同时相同拉伸应变下势能的变化逐渐增大,且势能的变化都主要来源于非键合能(范德华力和静电力)的变化。由此推断,玻璃态下交联环氧树脂体系的模量主要受体系内非键合能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采用“逐步交联”算法分别构建了转化率均为90%的BOB—PACM和BOF—PACM交联环氧树脂体系模型,模拟研究了两个交联环氧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热膨胀系数,泊松比和玻璃态模量等热机械性能,这些模拟结果与相关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模型构建的有效性。其后研究发现相同温度下,相对BOB-PACM体系来说,BOF—PACM体系链的运动能力更差,具有更少的自由体积和更高的范德华力能。因此推测BOF-PACM由于呋喃环较高的极性,产生更大的范德华力使得链堆积更加紧密,从而限制了分子链的运动,造成其模量较高。其次,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因加入纳米粒子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归因于大量界面层的存在。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构建了不同固化程度的环氧树脂在二氧化硅基底上的支撑薄膜模型。通过质量密度分布分析,根据毗邻二氧化硅基底和块区的聚合物密度的差异判断出界面层的存在。虽然由于密度分布曲线的波动性未观察到界面层厚度方面的变化,但我们发现随着环氧树脂交联程度的增大,聚合物链与基底接触的更加紧密,这被归结为是由聚合物和二氧化硅基底间逐渐增大的相互作用力造成的。通过实施径向分布函数和均方位移,进一步研究了不同交联程度环氧树脂支撑膜界面层的结构和运动能力。结果表明高度交联体系,其界面间有更多的氢键生成,相对于大块区,界面层网链的运动能力相对要弱,同时,随着交联密度的增大,运动能力也逐渐降低。从拉伸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发现随着交联程度的增大而增大,界面层的模量及断裂伸长率均呈现增大的趋势。这是由于更多氢键的生成,使得聚合物与基底间较高的相互作用力,限制了聚合物链的运动,增大了界面层的刚硬性。第三,通过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DGEBA-DETDA环氧固化体系,研究了固化程度对环氧树脂体系吸水性能的影响机理。实验中,通过改变固化工艺,制备出厚度为200 μm的不同固化程度的环氧树脂膜。根据实时跟踪红外谱图,红外差谱,二维相关性红外分析,表征了室温下在环氧树脂体系吸水过程中的水分子的存在形式及扩散行为。结果表明,水在环氧树脂体系内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而且先形成结合水,证明氢键的形成在环氧树脂吸水中起重要作用。通过称重法,研究了环氧树脂体系的平衡吸水率和扩散系数。结果表明,随着固化程度的增大,平衡吸水率和扩散系数均呈现增大趋势。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建立了含有1%水分子数的交联环氧树脂体系,进一步研究了氢键相互作用,水分子的扩散性能,和自由体积分布情况,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同时,从模拟结果看,虽然环氧树脂中总自由体积随着固化程度的增大而减小,而较大尺寸的自由体积所占比重随固化程度的增大而增大,由此推断较大尺寸的自由体积在环氧树脂体系中水分子的扩散起决定性的因素。最后,根据之前的研究结果,环氧树脂的模量主要受范德华力和静电力的影响,且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中界面间相互作用力对界面层及复合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我们决定合成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有较强相互作用的七苯基POSS粒子,通过预反应增大它在环氧体系的分散性,考察这种POSS粒子的加入对环氧树脂热机械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顶点-盖帽法”成功合成了七苯基乙烯基POSS,并依据巯基烯烃的点击化学反应先与固化剂PETMP预反应,后通过巯基与环氧基团间的反应制备出含不同质量分数POSS的环氧固化物。采用DSC、TG和DMA分别对这些环氧固化物进行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试、耐热性以及热机械性能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POSS侧基对环氧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较小。少量的POSS侧基的加入就会极大的提高环氧树脂的玻璃态模量,我们认为这是由分散良好的七苯基POSS粒子与环氧树脂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造成的,而随着POSS含量的不断增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模量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作为连续相的环氧树脂基体的急剧减少,使得体系内缺陷增多造成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杜永刚;王一鸣;于月茹;安子冰;龙海军;弓伟露;;功能POSS掺杂新型生物基环氧树脂的制备[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8年05期
2 方云峰;马骉;王小庆;康兴祥;汤宇婷;;单组分环氧树脂用潜伏型固化剂研究进展[J];中国塑料;2021年12期
3 黎嘉怡;;环氧树脂:市场走势分化,12月震荡收官![J];广州化工;2022年01期
4 ;宏昌电子公司环氧树脂现有年设计产能15.5万t[J];热固性树脂;2021年06期
5 韦春萍;韦超忠;魏嘉丰;黄红端;申兰兰;李钦;;韧性环氧树脂结构胶在汽车上的应用[J];北京汽车;2021年01期
6 蒋梦雅;闵召辉;刘颀楠;王琛艳;杜梦薇;;桥面铺装用环氧树脂沥青混凝土细微观结构的低温性能研究[J];公路工程;2021年01期
7 ;2021(第六届)环氧树脂高端应用技术交流会[J];热固性树脂;2021年02期
8 李文斌;陈洁;肖来辉;王义刚;聂小安;;基于可逆共价键的生物基环氧树脂研究进展[J];热固性树脂;2021年05期
9 ;山东泰特尔特种环氧树脂项目开工[J];浙江化工;2019年12期
10 饶建波;;一种新型含氟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工艺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9年12期
11 ;山东泰特尔特种环氧树脂项目开工[J];化工时刊;2019年12期
12 ;山东泰特尔特种环氧树脂项目开工[J];热固性树脂;2020年01期
13 吴佳妮;;环氧树脂 双原料价格支撑之下强势延续[J];广州化工;2020年04期
14 韩亚芳;吴迪;孔海望;孙杨勇;;潮湿路面用环氧树脂薄层铺装材料的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20年01期
15 吴佳妮;;环氧树脂 待下游复工驱散行情下探阴霾[J];广州化工;2020年07期
16 韩建伟;;耐高温环氧树脂合成与性能研究[J];化工管理;2020年15期
17 程黎明;倪忠斌;朱相苗;闻杰;陈明清;;聚氯乙烯/环氧树脂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20年05期
18 周峰;吕爱菊;;以环氧树脂工艺为基础的多材料民族文创产品研发探讨[J];产业创新研究;202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薛裕华;冯连芳;王嘉骏;胡国华;;环氧树脂/POSS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朱红军;葛成利;马小龙;孟令波;邓亚玲;;本征阻燃、低介电环氧树脂的研制与生产应用开发[A];第二十届中国覆铜板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3 王峰;范宽政;望魁麟;;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废水处理工艺研究[A];2017中国粉末涂料与涂装行业年会论文集[C];2017年
4 葛成利;李枝芳;朱红军;刘萌;;萘酚型环氧树脂在高性能覆铜板中应用[A];第十七届中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5 虞锦洪;何子海;陆绍荣;江南;;液晶环氧树脂的制备与导热性能研究[A];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6 孙亚光;杨华;郭雅芳;;交联环氧树脂分子建模的分子动力学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7 ;中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会25年回顾[A];第十三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顾颂华;;耐热性萘系四官能环氧树脂的合成[A];第十五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暨学会华中地区分会第十三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江;程炎波;刘渊;;改性三聚氰胺氰尿酸盐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研究[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2年
10 杨中强;;高性能环氧树脂在电子电路基材中的应用[A];电子信息材料用高聚物树脂技术与应用交流培训会论文集[C];2012年
11 陈浩;冲中知雄;;脆性环氧树脂薄板的三维弹性动力破坏仿真以及试验比较[A];第16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会议程序册[C];2012年
12 刘子瑜;Osama Helal;杨小川;王婷婷;李文龙;苗馨卉;王一然;石晶;蔡红星;;基于光谱技术的环氧树脂热力学损伤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3 唐杰;杨蓓;刘莎莎;石玉界;韩志慧;范和平;;高导热液晶环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4 刁兆银;李枝芳;张桂秋;;含磷环氧树脂在覆铜板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第十四届中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5 常杨军;;脂环族环氧树脂及其在阳离子光固化中的应用[A];2014第十五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6 陈立新;蓝立文;王汝敏;;液晶环氧树脂的研究概况[A];第十三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7 陶志强;范琳;杨士勇;;新型含氟环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8 李善君;励亮;;水分子在不同氟含量的环氧树脂中的扩散[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9 黄战昭;曾宪平;;消泡剂在环氧树脂/玻纤布体系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报告·论文集[C];2003年
20 蔡永源;;国外环氧树脂应用技术进展[A];第五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凯;交联环氧树脂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含七苯基POSS的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2 张春玲;含联苯结构高性能环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刘中国;高性能电子封装材料用环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付可欣;高压绝缘用环氧树脂交联网络结构设计与筛选[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20年
5 程珏;表面受限催化缩聚及特种环氧树脂的合成/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6 刘万双;新型含硅、磷的脂环族环氧树脂合成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英;无规剥离结构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D];天津大学;2016年
8 侯龙岩;形状记忆环氧树脂的电子/质子辐照损伤行为及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年
9 刘文彬;芴基环氧树脂及固化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许文娇;废弃环氧树脂再生技术及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1 洪晓斌;双酚F环氧树脂的有机硅改性及低粘度固化体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2 李菁熠;水分散纳米材料改性水基环氧树脂复合涂料的制备及防腐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年
13 蔡智奇;液晶环氧树脂的合成与固化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4 赵子铭;基于量子点荧光响应的金属裂纹检测及应力应变监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15 邢志鹏;玻璃微珠填充低粘度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21年
16 曾科;含氟丙基笼状倍半硅氧烷(POSS)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合成、表征及其自组装行为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7 王卫国;POSS改性牙科复合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18 金东吉;DGEBA环氧树脂对尼龙-6/核-壳型冲击改性剂共混物相容性的影响及其增韧机理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1995年
19 潘国元;耐热新型环氧树脂的合成、固化反应及结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20 王奇;车体用高性能纳米碳/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工业化制备研究初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朋;耐高温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在石墨烯防腐材料中的应用[D];福州大学;2019年
2 杨永超;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可行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李露;含氟环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4 刘国梁;T公司年产1000吨脂环族环氧树脂财务评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5 俞霞;新型环氧树脂/聚氨酯互穿网络与固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蔺晓博;脂环族环氧树脂合成、光固化与热降解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宋华苗;盐溶液环境中无机纤维-环氧树脂界面粘结力试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D];青岛理工大学;2021年
8 胡靖媛;樟脑酸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其在纺织复合材料中的应用[D];天津工业大学;2021年
9 代堂军;高品质双酚芴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应用[D];湖南大学;2008年
10 唐莎;试样尺寸对水及碱环境下环氧树脂的长期性能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1 张光普;二烯丙基环氧树脂/硫磺固化机理及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12 孙惠惠;含磷环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13 林芝;废旧环氧树脂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14 张孝阿;硅氢加成改性二烯丙基双酚A环氧树脂及其基本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15 肖艳容;水对碳纤维/环氧树脂界面粘结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16 徐锡威;可回收热固性环氧树脂的合成、表征及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20年
17 唐作成;透明含硫磷环氧树脂阻燃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20年
18 庞玉宁;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涂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19 赵双;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电子封装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20 钟凤;耐高温环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通讯员 彭展 记者 彭雅惠;巴陵石化研发4种新型环氧树脂[N];湖南日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王雄伟;环氧树脂:潜力股能量如何释放[N];中国化工报;2012年
3 庞箫;全球环氧树脂需求此消彼长[N];中国化工报;2010年
4 彭展 杨芳芳;特种环氧树脂满产满销[N];中国石化报;2011年
5 记者 彭展;全球环氧树脂2015年需求近200万吨[N];中国石化报;2010年
6 王雄伟;环氧树脂将迎来发展机遇[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7 ;耐腐蚀型环氧树脂研发成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8 芷若;我国环氧树脂需求将达45万吨[N];中华建筑报;2003年
9 ;情系环氧树脂特种化研究[N];中国石化报;2009年
10 王雄伟;环氧树脂在阵痛之中寻觅生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11 高实;今年我国环氧树脂市场形势不容乐观[N];中国石化报;2009年
12 王雄伟;两大化工巨头环氧树脂提价[N];中国化工报;2007年
13 本报记者 赵引德 通讯员 吴铎;诺尔信:目标直指环氧树脂一流强企[N];中国化工报;2007年
14 彭展 谢辉;大型环氧树脂装置成功投产[N];中国化工报;2007年
15 彭展谢辉;国内单套产能最大环氧树脂装置投产[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16 特约记者 王雄伟;高新技术造就环保环氧树脂[N];中国化工报;2006年
17 王雄伟;环氧树脂行情走疲[N];中国化工报;2006年
18 特约记者 王雄伟;投资环氧树脂应把握四项原则[N];中国化工报;2006年
19 雄伟;环氧树脂竞争趋烈行情走软[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0 王雄伟;中国拉动全球环氧树脂增长[N];中国化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