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炭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拉挤工艺及力学性能的研究

李鹏  
【摘要】:本文研究了炭纤维/乙烯基酯树脂拉挤复合材料配方、成型工艺及所得的拉挤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对乙烯基酯树脂固化特征分析,确定了炭纤维/乙烯基酯树脂拉挤成型工艺的引发体系及各工艺参数(三段温度、拉挤速度等),研究了引发体系及不同工艺参数对成型工艺的影响。在炭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拉挤工艺中引入了炭纤维在线表面处理新工艺,制备出了性能优良的炭纤维树脂基拉挤复合材料。 首先分析了乙烯基酯树脂的固化特性,采用具有不同引发效率的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通过示差扫描量热(DSC)及红外吸收光谱(IR)分析了不同引发剂联用对树脂凝胶点、固化放热峰温度以及固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引发剂联用能够提高基体树脂的固化良并有利于拉挤工艺。 其次研究了炭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拉挤成型的工艺及优化条件,分析了炭纤维含量及内脱模剂的使用对拉挤工艺和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模具温度和拉挤速度的协调关系,分析了拉挤工艺过程中常见的缺陷及缺陷造成的原因,得到了适应炭纤维复合材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料抽油杆产品连续稳定拉挤的工艺条件。 最后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界面改善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在 碳纤维/乙烯基酷树脂基复合材料拉挤成型过程中引入炭纤维在线表面 处理的新工艺,既可去除商用炭纤维表面与乙烯基酷树脂不相容上胶 层,同时在保持炭纤维强度的情况下,改善了炭纤维表面粗糙度和含 氧官能团。分析了炭纤维与树脂界面性能的改善对复合材料层间剪切 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的拉挤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可由未处 理时的45MPa提高到72 MPa;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初步研 究了界面改善对材料的内耗因子、弹性模量、储能模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复合材料界面粘接程度的改善,降低了材料的损耗因子和损耗模 量,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疲劳性能,这种界面性能的改善尤其对于用 于长期交变疲劳载荷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抽油杆是有益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万怡灶,王玉林,韩可瑜,辛景义,成国祥,姚康德;炭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骨折内固定板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1期
2 赵稼祥;世界聚丙烯腈基炭纤维的展望[J];炭素技术;2003年02期
3 ;竹炭纤维:二十一世纪环保新卫士[J];纺织服装周刊;2007年47期
4 陈赛璐;贾磊;王秀岗;;炭纤维在水中的分散性与稳定性[J];炭素技术;1983年02期
5 翟更太,郝露霞,岳秀珍;表面氧化处理对炭纤维及炭/炭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新型炭材料;1998年04期
6 ;聚丙烯腈基炭纤维[J];新型炭材料;1998年04期
7 古力;文摘[J];炭素技术;2000年02期
8 费克香,王金武,李国伟,龚悌,彭先高,高林,王虹;炭纤维细粉注入家兔大脑颞叶皮质的组织病理学和脑电图研究[J];新型炭材料;2000年03期
9 赵稼祥;炭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的应用[J];炭素技术;2003年03期
10 ;西格里携手宝马在美建炭纤维厂[J];炭素技术;2010年02期
11 李轩科,熊新向,李清田,董志军,谷丽萍;PAN基炭纤维作为贮锂负极的研究[J];炭素技术;1996年06期
12 魏忠晖北京化工大学炭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北京,100029,张勇北京化工大学炭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北京,100029,王培华;PAN基炭纤维阳极电解表面刻蚀工艺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13 李平,周成学,陈锐,孙琼;炭纤维材料在发热体方面的应用与开发[J];炭素;1999年02期
14 田艳红,张为芹,杨延风,张西平,常维璞;高温热处理后炭纤维表面微观形态[J];炭素技术;2001年01期
15 吴庆,陈惠芳,潘鼎;电化学氧化对炭纤维界面性质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2期
16 信春玲,王培华;空气氧化刻蚀提高PAN基炭纤维抗拉强度的研究[J];炭素技术;2002年03期
17 ;行业信息[J];炭素技术;2003年03期
18 张红萍,唐爱东;炭纤维表面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涂覆碳化硼的研究[J];炭素技术;2004年05期
19 ;炭素专利[J];炭素技术;2004年05期
20 李秋瑜,刘亚菲,胡中华,唐文伟;用生物活性炭纤维新技术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J];炭素技术;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惠平;朱雪峰;裴红;;冷却塔用拉挤玻璃钢型材的研制[A];第十五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查庆芳;郭燕生;张玉贞;侯惠玉;杨小军;;沥青树脂和炭纤维的复合性能[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韩学政;张宝华;张本孟;蒋秀凤;宋均宜;;椰炭纤维/VILOFT/丽赛/棉混纺面料的研发[A];“丰源杯”全国浆纱、织造学术论坛暨2011织造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沈惠平;朱雪峰;裴红;;冷却塔用拉挤玻璃钢型材的研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钟华;邢养民;;拉挤模塑玻璃钢格栅[A];第十二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戴可初;施晓晔;刘杰;谭宜春;吴玉峰;;黑色钻石——竹炭纤维及其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A];第八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鹏;杨小平;顾雪林;于运花;王成忠;;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抽油杆的制备及其应用[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于运花;王莉莉;杨小平;刘鸿亮;;抽油杆用CF/VE拉挤复合材料在环境介质中的吸湿特性[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冯鹏;叶列平;;FRP夹心桥面板及新型FRP组合桥面板[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2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刘杰;李佳;梁节英;;PAN预氧化纤维皮芯结构的形成机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小平;炭纤维层压导电复合材料及其活性炭纤维纸功能化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1年
2 贾近;炭纤维复合材料界面自组装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吴芝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接触电阻数学建模与参数分析[D];天津大学;2008年
4 陈腾飞;炭纤维坯体结构及增密方式对炭/炭复合材料界面及性能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5 季保华;聚丙烯腈初生纤维成形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方立;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秀飞;坦克离合器用C/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张明瑜;C/C复合材料的多元物理场CVI制备过程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尹健;SRM喉衬用炭/炭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何东新;聚丙烯腈纤维的预氧化工艺与物化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鹏;炭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拉挤工艺及力学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2 岳宝成;CFRP拉挤片材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3 王成忠;C型炭纤维的制备及其阳极氧化表面处理机理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1年
4 王莉莉;碳纤维/乙烯基酯树脂拉挤复合材料的环境老化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5 周蔚虹;炭纤维及其炭/炭复合材料的氧化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6 马兆昆;炭纤维的微生物固着机制及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7 杨延风;渗硼催化石墨化提高炭纤维模量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1年
8 朱东波;催化CVD对C/C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2年
9 陈维强;耐高温碳纤维抽油杆工艺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10 李光波;悬浮拉挤法制备长玻纤增强ABS及ABS/PVC复合材料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国华;新型竹炭纤维产品受关注[N];中国纺织报;2007年
2 许海坡;上虞弘强制定竹炭纤维检测标准[N];中国纺织报;2007年
3 许海波;竹炭纤维酝酿时尚热潮[N];中国纺织报;2007年
4 胡文;台湾LACOYA进大陆推广竹炭服饰新概念[N];经理日报;2008年
5 记者 江山;寻找“蓝海”[N];无锡日报;2007年
6 蒋心和;三“新”突破应对出口困难[N];解放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吕立祥;让“病建筑”焕发青春的杏林高手[N];中华建筑报;2010年
8 记者 杨秦;中日专家探讨用科技推动水生态修复[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9 朱翠萍 谢跃亭;新乡白鹭竹炭粘纤纬编产品获鉴定[N];中国纺织报;2006年
10 斯琦;日本确定6项节能技术开发项目[N];中国纺织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