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换热、合成甲醇三功能集成反应器的研究
【摘要】:固定床反应器流向变换强制周期操作技术是近年来化学反应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接近常温的原料气与已加热的惰性填料和催化剂直接接触,与传统的间壁式换热器相比,不仅具有较大的传热系数,而且还具有较大的单位体积传热面积,热回收率明显提高,因而即使反应物浓度大幅度降低,反应器亦能自热操作。此外,流向变换操作还可以形成中间高两端低的床层轴向温度分布,即类似于可逆放热反应的最优温度分布,有利于突破化学平衡的限制,提高单程转化率。所以,将流向变换强制周期操作技术应用于甲醇合成体系有可能弥补传统固定床反应技术热回收效率低、流程复杂、反应器体积庞大的不足。
目前,我国三分之二的甲醇产量来自合成氨联产甲醇厂,通常合成氨联产甲醇厂所用合成气的硫含量偏高,脱硫工序不完善,加之进入联醇合成工序的气量大等因素,导致催化剂寿命很短。本文提出在流向变换合成甲醇反应器催化剂床层的两端充填脱硫剂以代替惰性填料的新方案,使反应器在合成甲醇的同时,也具备蓄热、换热和脱除硫化物的功能,有助于简化流程,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降低产品成本。
本文对该脱硫、换热、合成甲醇三功能集成的新型流向变换合成甲醇反应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
1、ZnO脱除H_2S动力学的研究
对T306氧化锌脱硫剂脱除H_2S的反应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得到了相应的反应速率模型。
2、流向变换合成甲醇反应器操作性能的实验研究
考察了进料组成、操作周期、原料气流量对反应器内温度分布及出口CO、CO_2和H_2含量的影响,据此系统地分析了:
(1) 流向变换操作从开车到达循环定态所需要的时间;
(2) 影响热波在填充床内移动速度的因素;
(3) 影响热波温度峰值的因素;
(4) 影响产物甲醇含量的因素。
3、流向变换合成甲醇与传统定态操作性能的对比
通过在相同进料浓度,流量以及相同的起始反应温度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了定态和流向变换合成甲醇的实验,据此分析比较了:
(1) 床层平均温升;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床层最高温度;
(3)CO、COZ的转化率;
(4)定态操作反应器多消耗的能量。
4、流向变换合成甲醉自热操作的反应物最低浓度
在排除了外加电热影响的条件下,可以实现流向变换合成甲醇自热操作。
5、飞温现象的实验研究
通过改变反应的初始温度、提高催化剂装量以及原料气的流量,研究了流向
变换非定态操作的飞温现象。认定流向变换合成甲醇固定床反应器可能由:
(l)改变进料浓度、流量及操作周期使催化剂床层局部过热导致飞温;
(2)提高起始反应温度使催化剂床层温度整体过高导致飞温。
6、脱硫功能
尽管由于大量的实验用原料气来自工业装置,其中硫的含量频繁波动,又缺
乏连续监控数据,因而难以对催化剂床层两端ZnO脱硫剂床层的脱硫量依时便化
作定量的评估,但是从每次实验结束后卸下的脱硫剂的颜色明显变为黄色甚至黄
褐色,可以定性证明,这种反应器的确同时具有脱硫功能。
7、流向变换合成甲醉反应器的模型化研究
建立描述流向变换合成甲醇反应器的一维瞬态反应扩散抛物型偏微分方程
模型。选择适合于求解该模型的差分离散化方法,利用复合形最优化算法对其参
数作了辨识,并进行了初步的模拟研究。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表
明模型是可行的。
关键词:合成甲醇,流向变换,非定态操作,模型化,脱硫,动力学
一11一
|
|
|
|
1 |
郑鑫;;甲醇合成工艺简析[J];民营科技;2009年07期 |
2 |
赵九生,陈宝树,马福善,朱淳礼,康慧敏;合成甲醇Cu-Zn-Al催化剂中组成对其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J];化工学报;1988年05期 |
3 |
徐三魁,王文祥,李利民,苏运来;低压合成甲醇含锆催化剂的电镜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4 |
郑小明,齐共新,费金华;TiO_2改性的γ-Al_2O_3负载Cu催化剂上CO_2加氢合成甲醇的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5 |
于令嗣;;甲醇脱醚塔及主精馏塔尾气的回收[J];中氮肥;1986年01期 |
6 |
祥;;液相法合成甲醇[J];应用化工;1989年04期 |
7 |
朱长瀛;王霭玲;陆智玄;林承祖;;合成甲醇工艺学(Ⅳ)[J];煤化工;1991年02期 |
8 |
王文;;甲醇输送煤炭[J];煤化工;1993年04期 |
9 |
谭东;二氧化碳的应用[J];广西化工;1995年03期 |
10 |
荣;CO_2/H_2合成甲醇新工艺[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6年10期 |
11 |
王晓宁;从合成甲醇废催化剂中回收铜锌[J];辽宁化工;1996年04期 |
12 |
李基涛,张伟德,区泽棠;掺入CO催化活化CO_2加氢合成甲醇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8年05期 |
13 |
陈晓春,饶国瑛,李成岳;合成甲醇基元过程瞬态动力学的模型化(Ⅱ)——合成甲醇瞬态动力学[J];化工学报;1999年02期 |
14 |
朱毅青,宗封琦,赖梨芳,林西平;超细铜基催化剂上CO_2加氢合成甲醇催化性能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15 |
曹永东;;Texaco水煤浆技术与Shell干煤粉气化技术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22期 |
16 |
王志;;二氧化碳在化学合成中的应用[J];杭州化工;2005年01期 |
17 |
赵业军;郑天庆;张淑珍;;精脱硫工艺和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J];辽宁化工;2010年01期 |
18 |
郑煜鑫;吴学红;张文慧;吕彦力;;HT-L粉煤气化合成甲醇中CO变换的数值研究[J];煤炭转化;2010年04期 |
19 |
方磊;徐伟池;郭金涛;田然;张志华;;浆态床加氢合成技术与应用[J];化工中间体;2011年04期 |
20 |
李凯;千载虎;;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的进展[J];石油化工;1986年10期 |
|